百年国贸教师访谈系列第一期:经济学院原院长、国贸系原主任张捷教授

发布者:徐思捷发布时间:2025-11-18浏览次数:16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原主任张捷教授


导语: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发展脉络中,张捷教授是一位无法绕过的标志性学者。他从历史走向经济,从国内走向国际,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与学院管理的三重角色中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张捷教授更是在退休以后,将满满的院系情结,变成“解渴”的国贸科研支撑,立足当下国贸专业实际,设计国贸系科研发展基金的初衷、核心框架与实践期许。同时我们也与他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回溯其充满偶然与必然的学术之路,聆听他对经济学本质与未来的思考。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近期的生活状态吗?您会把时间投资在哪些有趣的事情上?


答: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退休后这几年,我将近一半时间都在路上,足迹遍布国内外。不仅学会了手机摄影,现在还初步掌握了无人机航拍,成为了“飞友”。现实世界远比书本上描绘的更加精彩多元,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天差地别,以前书中的很多道理,只有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才会有“顿悟”之感,使得书本知识获得现实验证。例如前些日子去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国,结合历史记忆,感受当地氛围,才真正理解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意义,这种体验是单从书本上得不到的。建议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对提升认知能力和陶冶性情都大有裨益。


学术研究与执教育人


您从西南师大历史系起步,后来在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深造,最终成为神户商科大学第一位获得论文博士学位的外国人,是什么契机使您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这段经历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这种跨界实际上是时代大背景与个人选择的双向契合。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之前因为兴趣选择的历史学科显得与现实需求有些脱节,我便萌生了转型的想法。读研究生时学了国际关系史,毕业求职时,在前辈指引下进入经济系,开始转入国际经济领域。至于后来选择去日本深造,也有时代制约的因素——读本科时由于学校英语师资短缺,我们班级被迫改学日语,这为日后赴日学习埋下了伏笔。

在日本神户商科大学的求学经历让我领悟到了做学问的“真谛”。我很幸运遇到了北野正一教授。他是一位对华友好的进步学者,对我来说可谓亦师亦友。北野老师对学生既关心又严格,他要求我把论文中引用的重要文献复印出来交给他核对,确认观点来源,严守学术规范。这种对学术严谨的坚守,我后来也运用到了自己带研究生的过程中。同时,北野教授还倡导“用脚做学问”,多做田野调查,他带我们去北海道做农村调查、在兵库县做企业调研、去冲绳考察历史。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让我明白学问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北野教授是一位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学者,他认为一个进步学者应始终站在弱势群体一边,与此同时,他还捐资帮助中国内蒙古地区治理沙漠,在其影响下,我的博士论文最终聚焦于中小企业,而非当时热门的跨国公司研究。


您的研究领域从国际经济贸易扩展到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种转向的契机是什么?


答:核心还是回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经济发展一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广东作为出口大省,空气、水质都受到了严重污染,环境治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当时学院已有几位老师在研究资源环境与经贸的关系问题,我深受触动,作为院长便牵头整合资源成立了研究机构并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后来还获得国家和广东省多个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我们的研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谋而合。这些年我们亲眼看到中国城乡环境的巨大改善,从城市空气达标到农村垃圾集中治理、村容整洁,愈发觉得做社会需要的学问、把学问做在大地上才更有价值。


设立“暨南国际经贸学科发展基金”

助力国际经贸学科长远发展


您为何退休后选择牵头设立国际经贸学科发展基金?对刚刚踏上研究之路的青年学者们,您有怎样的期许?


答:设立基金,首先是希望为暨大国贸专业的发展增加一些新动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传统学科,如今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二是百年大变局下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非经济因素的挑战。现在国际贸易不再单纯是企业之间的双赢交易,更是成为了大国博弈的工具,受到关税战、贸易战的严重干扰。这要求学科向交叉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在经济学基础上融合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多学科的视角。基金将重点支持这类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双碳目标与国际贸易的结合、人工智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政治与国际经贸的结合等新领域新方向。对青年学者,我想说:一是不要躺平,但也无需过度内卷,身体健康最重要,学院和学校都应关注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健康问题;二是要做真学问、做社会需要的学问,坚持问题导向,先有好的问题再找研究方法,不能本末倒置;三是把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放在首位,技术只是工具和手段,思想才是学问的核心。



经院情缘

四十载春秋的见证与守望


在学院建院45周年、国贸系建系100周年之际,作为学院发展的资深“家人”,您能否为国贸系的师生送上一句专属寄语?


答:“始有暨南,便有商科”,暨南大学作为百年侨校,在海外尤其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很高的声誉,这是一代代师生共同积累的财富。大学的核心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与精神传承。希望每位师生都能恪守“忠信笃敬”的暨南传统,为我们暨南国贸这棵“百年老树”不断培土、施肥、浇灌,呵护她的成长,让她不断开枝散叶,枝繁叶茂。年轻教师和学生要接好前辈们的班,既要坚守学术严谨,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信在一代代暨南国贸人的努力下国贸专业能焕发新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作为学校培养外招生最多的专业之一,国贸学科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暨南大学的嘱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图文 | 袁炜锋

责编 | 陈 艺

校对 | 马艺丹

初审 | 马 旭

复审 | 徐思捷 吴建新

终审发布 | 成品兴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