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简介
何问陶,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贸系金融专业,1981年调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任教,曾任暨南大学金融系主任(1986-1995年)、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著、参编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30余篇。

何问陶教授
问:您于1981年进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工作,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当时金融学系的情况吗?
何问陶:
当时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济学院的张元元教授给我写了一封信,邀请我来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任教。就这样,我与暨大结缘,开启了长达四十四年的“暨南情缘”。
回想当年,金融系的办学条件可谓是“一穷二白”。整个系只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既是学术交流的场所,也承担着所有行政职能。我们教师队伍不足十人,很多课程都需要依靠外聘教师来完成。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就是请中国银行的研究员来为我们讲授的。尽管条件有限,但现在每次想起那段和大家一起奋斗的岁月,还是觉得很温暖而珍贵。
问:您曾在80-90年代担任暨南大学金融学系主任,可以谈谈您在推动金融学系建设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吗?
何问陶:
首先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最初的师资基本都是从外省调来的,涵盖金融、财政甚至法学领域。新老教师共同编写教学计划,逐步壮大师资队伍,组成一个大家庭。
第二是教材建设。建系初期,我们连独立的教材都很少,全国范围内成型的金融教材也十分有限。为此,我们组织资深教师带领助教,将授课讲义系统整理,编纂成教材。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内尚无证券投资方面的教材。恰好我们系有一位曾在华尔街工作的归国教师,我们便邀请他将在美国所学的证券知识整理成简易教材。这本教材在80年代初几乎是国内首创。此后,我们又陆续编写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教材,这些教材在广东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被广泛采用。
第三是学科建设。我们在广东省率先设立了国际金融专业,并牵头开展了多项金融专题研究,通过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调研,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中期,我们发起成立了广东省股份经济与证券投资研究会,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吸引了全国众多专家参与。这些举措使金融系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赢得了良好声誉。
第四是改善教师服务。当时高校教师待遇普遍不高,人才流失压力大。为此,学校采取了三级分成等措施鼓励办学创收。我们利用分成资金,结合专业优势进行金融投资,取得了显著效益,有效改善了教师待遇和教学条件。
第五是学生培养工作。我们从招生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我与教师们约定:考试不能“放水”,评分必须严格。因此,社会对我们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一直很高。同时,我们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各类演讲、辩论、运动会等活动中,我们的学生都名列前茅。
最后是多层次办学。自1982年起,我们受省委组织部委托,承办财政金融专业干部培训班,开展两年制大规模招生,持续了大概十年。之后,我们又接受人行暨工、农、中、建等几家银行委托,开展专升本项目,设立行长班。这些委托办学为广东省财政金融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培养,我们在华南地区始终走在前列。今天的金融系,是我们几代人共同奋斗的成果。
问:您曾担任广东省政协第七届委员,第八、九届委员会常委,能讲讲您提出了哪些改革建议吗?
何问陶:
我首先要感谢暨南大学对我的培养。来到暨大后,学校的开放包容和奋斗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始终努力投入工作,学校也给予我很多机会,先后推荐我担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府参事、广州市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任职期间,我曾赴广东省全部21个地级市开展调研考察。每年我都会撰写3至5篇决策咨询调研报告,几乎每份报告都获得了省领导的批示与好评。例如,汪洋书记主政广东后,提出要向江苏学习,我们随即赴江苏进行专题调研。我重点关注财政与金融领域,回来后我撰写了一份关于广东与江苏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对比研究报告。该报告受到时任副省长陈云贤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的参考资料。能够通过研究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理论联系实际”是暨南大学金融系的优秀传统。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经济学领域的教师,必须紧密关注制度变迁与社会改革,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生命力。如果只谈空洞理论,研究成果很容易与实际脱节。
问:您组织发起的“陶园汇”为暨南大学金融学系校友搭建了紧密的联系纽带,能否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校友工作给我们一些建议?
何问陶:
我一直非常重视与学生的联系,不论成绩高低,都给予关心和关注。我到各地调研时,总会抽空与当地金融系的校友见面。走遍21个地级市,我几乎见到了每一个城市的学生。在我任职期间,我的研究生曾为我制作了一张记录学生名单和联系方式的小卡片。随着时间推移,希望和我保持联系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张小卡片逐渐扩展成一本小册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联系方式也变成了微信。《暨南陶园汇》现在已经成为了校友品牌之一,受到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
我们时常通过微信群组织交流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和访谈等。群内有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不讨论敏感话题、不涉及商业推广,主要是感情交流为主。我们也会在群里分享社会活动信息,鼓励校友积极参与。对于遇到困难的校友,我们也会尽力提供帮助。这些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母校情与校友情是相互滋养的。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帮助了需要的人,更让校友之间的纽带更加牢固。这种互助精神,正是“陶园汇”最珍贵的财富。
校友工作是永续的情谊工程,需要用心经营、用情维系。我相信,只要始终以诚相待、持之以恒,这份源自母校的情谊就能生生不息,成为凝聚一代代校友的温暖力量。
图文| 金融学系
校对| 马艺丹
责编| 叶伟丰
初审| 区昕然
复审|陈创练 林伟雄
终审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