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港澳台侨学子深入理解国家发展大局,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潮,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7月14日至21日,经济学院组织33名港澳台侨优秀学生骨干赴江西开展为期七天的国情教育研习活动,开启了属于他们的“长征”之路。
思想领航——专题讲座夯实红色根基
为助力港澳台侨学子深刻理解国情,确保研习活动有序进行,进一步在学员们心中播下观察的“问题种子”和思考的“精神火种”,7月14日至15日,我院特邀请钟韵教授与成俊峰教授,为学员们举办了专题讲座。
14日下午,经济学院副院长钟韵教授以《全面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践行科创赛道上的红色使命》为题展开专题讲座。讲座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蓝图,剖析创新驱动下的机遇与使命,引导学员关注科技赋能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课题。钟韵强调,同学们在研习过程中要“带着问题看,带着思考走”,为学员们后续实地考察打下了思想铺垫。
钟韵教授讲座现场
15日晚,中共莲花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成俊峰教授以《引兵井冈,从历史抉择到时代启示》为题,在甘祖昌教育学院展开专题讲座。讲座中,成俊峰教授通过详细的史料与细致的讲解,生动还原了引兵井冈的历史背景,详细讲述了从文家市转兵到安兵井冈曲折过程,帮助学员理解领悟引兵井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更激励学员们将信仰转化为力量,为这次红色研习之旅赋能。
成俊峰教授讲座现场
劳动教育——田间课堂感悟将军情怀
16日,学员们来到甘祖昌干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修基地,深入沿背村开展劳动教育。通过亲身参与劳动活动,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感悟“将军农民”甘祖昌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
劳动教育
下午,学员们来到了甘祖昌事迹陈列馆,一张张鲜活生动的历史照片、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让学员们切身感受到了这位农民将军的“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的坚定信念,“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的谆谆教诲更激励着学员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担当起新时代的责任。
参观甘祖昌事迹陈列馆
重走长征路——沉浸体验弘扬长征精神
19日,研学队伍在长征出发地于都开启“重走长征路”的沉浸式体验。烈日下,同学们踏上了当年红军走过的崎岖山路。脚下石块硌脚,汗水浸湿衣衫,亲历这一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钢铁意志,便从跃然纸上的文字,化作了铭刻心头的信仰力量。每一步迈进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喘息都在唤醒红色记忆,让长征精神真正融入青春血脉。
重走长征路出发合影
夜晚,长征大剧院的舞台剧《长征第一渡》将历史搬上舞台:于都河畔的火把、渡船上的嘱托、硝烟中的冲锋,沉浸式演绎让同学们在光影中触摸长征的壮烈,革命精神从书本认知化为心底的震撼共鸣。
观看《长征第一渡》舞台剧
20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现场教学让历史场景重现。透过珍贵史料,同学们追溯红军战略转移的艰难抉择,深刻感悟“每一步都是信仰抉择”的重量,强化了不忘初心的使命意识。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合影
21日上午,研学队伍走进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展“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奋斗历程与初心使命”现场教学活动。馆内丰富的红色史料生动展现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学员们在实地参观中深刻感悟了这一伟大精神。
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现场教学
“硒”望乡村——牢记嘱托深耕红色沃土
研习过程中,学员们前往了于都梓山镇潭头村——见证苏区鱼水情、承载脱贫攻坚成果的知名红军村。穿梭在青瓦巷道间,学员们认真聆听村民讲述革命前辈的奋斗故事——从当年为红军筹粮的艰辛,到如今靠富硒蔬菜闯市场的红火,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振兴的新绿,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与学员们合影
在潭头村高标准现代富硒农业产业园和梓珊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同学们见证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产业。作为长征源头,于都拥有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土壤硒含量,村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殷殷嘱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富硒资源为纽带,在“一带一路”的开放浪潮中书写了绿色发展新篇。
参观于都硒博馆
暨南青年说
研学行程尾声将近,学员们围绕研学之旅的收获开展了暨南青年说交流座谈会。港澳台侨青年们结合实地见闻,分享了研习途中对家国情怀、时代使命的感悟,在交流中深化认知,以青春之思诠释对家国与时代的责任。
暨南青年说座谈会现场
学员感悟通过这七天的江西研学之旅,我在革命热土上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重走四公里长征路时,崎岖山径上每一步的踉跄,都在叩问——当年那双草鞋,究竟承载着怎样的信仰。我想这些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照亮我们这一代人长征路的明灯。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必再以身躯丈量雪山草地,但复兴之路仍需跋涉。书本上的历史只有落地才能生根。未来我将把这份红色信仰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2022级金融学张乐瑶(中国香港)
模拟长征路的四里地已让人疲惫,很难想象当年红军在枪林弹雨中丈量二万五千里的艰辛,更难忘那些未曾扛枪的百姓,用守望与坚韧为长征筑起无形后盾。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当年红军为民族独立探路,前辈们在废墟上建设家园,而今我们走在强国路上。
这段经历让我读懂:长征从未结束,它在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每一次坚持里,在追求梦想的每一步前行中。那些铭记的身影与精神,会永远照亮前路,提醒我们累了歇歇脚却不停步,难了喘口气仍坚定方向。——2024级法学张少玮(中国香港)
此行我们走过刘仁堪故居、于都河畔与长征大剧院,最令我深受震撼与触动的,是长征大剧院顶部那十个苍劲大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作为港澳台青年,此行之后,我豁然领悟:我们与往昔先辈,其实并无本质不同,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肩负着各自的历史使命。长征虽已结束,长征仍在继续。我们共饮瑞金一瓢清水,在赣州重行长征故道。肩头所负,已非盛满干粮的竹扁担,而是民族复兴的千斤重担、历史交付的巍巍接力棒!——2024级会计学汤梓彤(中国澳门)
此次江西国情教育研习营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实践机会。我们参访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纪念馆等重要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式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与坚定信念。这次研习不仅加深了我的历史认同感,也增强了我作为青年一代服务社会、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意识。——2024级法学黄欣琪(苏里南)
从红色教育基地的行前培训,到红色村落与革命沃土的实地考察;从一个个革命遗址与纪念馆,到长征路途的重拾与复现;从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的回顾,到国家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展望……七日的红土浸润,是一次信仰的淬炼。
本次研习之旅虽已结束,但信仰的种子已在心中扎根。从江西红土地带回的这份精神滋养,将激励着港澳台侨学子们:在暨南园里,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文化认同;在求学路上,发扬奋斗精神,磨砺坚韧品格;在未来征程中,无论身处何地,都心怀家国,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与民族复兴伟业的青春接力人!
图片|曹桓彰 梁艳姿 林雨洁
文案|李雪健 郑乐怡 谢佩珊 叶健诚
校对| 张少玮
责编| 黄欣琪
初审| 程娅敏 任金涛 马艺丹
复审| 苏柯
终审发布| 成品兴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