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彩青年】步履不停,向光而行:郑林欣的求职与成长启示录

发布者:徐思捷发布时间:2025-07-30浏览次数:12

第十一期 郑林欣

郑林欣,经济学院2023级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即将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校期间,曾任经济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荣获2024年国家奖学金、暨南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两次)、暨南大学优秀研究生骨干奖学金;获评 2025届暨南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曾于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毕马威等企业实习,毕业去向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从迷茫定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郑林欣始终以就业为明确目标。相比是否就业,她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就业去向”——选择哪类行业、什么样的企业、怎样的岗位,是她不断思考的问题。她没有仓促下结论,而是花时间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岗位要求与自身特质。

在深入接触了财务、税务咨询、数据分析等不同领域的实践后,郑林欣发现自己更偏好在高效务实的企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业务场景中发挥财经专业的综合价值。逐步地,她确立了向大平台走,向复合能力型岗位靠拢的目标,优先考虑具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视财经管理能力发展的企业。这份清晰的方向感,让郑林欣在求职过程中能够保持自己的节奏。

二、从准备积累每一步都算数

方向明确之后,郑林欣便开启了系统的准备过程。从简历打磨、项目总结,到查阅岗位需求、模拟面试,她始终保持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心态。

在校期间,郑林欣积极参与多段实习,广泛接触财税相关业务,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在毕马威税务部,她协助多家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涵盖制造、金融、快消等多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随后在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她参与完成多份电力企业财务研究报告,训练了专业数据整理与报告撰写能力。这些实践经历,既丰富了郑林欣的简历内容,也锻炼了她在真实职场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她后续的面试打下基础。

三、从投递面试调整心态,积累经验

郑林欣的求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海量岗位投递与高强度选拔流程,她也曾经历焦虑和失落。尤其是初期几轮面试,有时会因准备不足导致表现失常,甚至被面试官指出专业理解不到位。但她很快认识到,面试不仅是企业筛选候选人的过程,更是她自我调整、持续优化的机会。于是郑林欣开始主动复盘每一次面试,分析岗位需求、归纳问题逻辑、提升结构化表达,并积极请教学长学姐获取反馈。
  逐渐地,郑林欣建立起了更成熟的心态:求职并非一场输赢分明的考试,而是一次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与长期磨合。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她在华为的多轮面试中,沉着应对,清晰表达,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四、向光而行:在新征程续写热爱

在拿到几份录用通知后,郑林欣没有盲目择高而就,而是重新思考:什么样的岗位与平台,更符合她对成长性的期待?最终,郑林欣选择加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进入其财经管理序列。
  华为拥有完善的财经管理体系与清晰的业务导向,能够让郑林欣将专业知识融入实际业务,在协同管理与战略支持中持续成长。而公司注重长期主义与奋斗文化,也与她脚踏实地、持续成长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五、从经历启发写给未来的你们

回顾整个求职过程,郑林欣最大的收获,不是某一场成功的面试或某一份令人满意的录用通知,而是对心态的重塑。
  她体会到,降低心理预期,接受现实的复杂性,是进入职场前最重要的准备之一。理想的岗位并不会一开始就出现,面试的结果也不一定如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接受试错和过渡,正是职业发展的正常节奏。因此,郑林欣开始学会理性看待落选通知,理解岗位匹配远比能力强弱更重要。她也逐渐明白,职业起点只是开始,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长期战斗的准备——愿意积累、不断进化、稳扎稳打。
  求职路上,郑林欣曾焦虑、曾迷茫,但正是这段经历,让她认识了自己,也更理解每一份努力与选择背后的意义。

就业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新阶段。机会青睐有准备、有耐心的人,方向清晰、步履坚定,才能真正走得稳、行得远。


图文| 郑林欣

责编| 杨欣羽

校对| 马艺丹

初审| 李怡梦、孙红敏

复审|

终审发布| 成品兴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