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经济学院英才培育工程开展社会调查专题培训

发布者:徐思捷发布时间:2025-07-14浏览次数:12

为切实提升学生骨干的科研实践能力及学术素养,经济学院英才培育工程开展了第二期社会调查专题培训。本期培训特邀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社会调查中心副主任薛森、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分析师刘闽芝以及社会调查中心质控主管张玉美三位老师担任主讲嘉宾,聚焦社会调查核心环节,系统讲授了从数据应用到实践操作的全流程逻辑。


一、数据应用与调查设计

薛森老师以流动人口研究为切入点,带来一场数据应用的实战指南。他首先剖析了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及其广泛社会影响,运用翔实数据图表直观呈现了流动人口在户籍限制、公共服务获取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引导学员从庞杂数据中识别关键趋势。

课程重点围绕抽样设计展开,薛森详细对比了“基于工作场所”与“基于住宅”等不同抽样框架的优劣势与科学性,并组织学员进行互动研讨。他强调,优秀的社会调查设计需要研究者发散思维、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才能精准把握问题核心。

数据应用与调查设计讲座


二、定量研究方法精讲

刘闽芝老师聚焦定量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数据清理的关键步骤,指出原始问卷数据需经过严谨的审核、转换、录入及清理流程,研究者需在充分了解数据特性后,方可进入分析阶段。

课程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深化了学员们对此的理解。一是针对问卷态度题中的“无差异回答”,如何通过计算标准差(SD/MUL)识别答案趋同性与有效性;二是探讨如何识别“快速答题者”特征以筛选无效问卷。刘闽芝老师的讲解条理清晰,为学员驾驭数据分析这一“利器”提供了扎实的方法论指导。

定量研究方法讲座


三、定性研究方法与案例实践

张玉美老师以“数据背后的故事”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定性研究如何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和逻辑。她结合广东千村调查等典型案例,现场演示了田野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操作流程,并详细讲解了扎根理论从原始文本中提炼核心概念的编码逻辑,同时强调了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伦理审查的关键作用。

张老师还立足经济学专业视角,分析了诺贝尔奖得主对定性方法的应用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三角交叉法”实现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的相互验证。随后,课程以“电商助农直播”为案例,引导学员自行设计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并现场讲授“漏斗式提问”技巧的运用,深入探究消费者感知价值的驱动因素。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有效帮助学员掌握了定性与定量相融合的调研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讲座

本期讲座进一步为学员们构建了清晰的社会调查研究逻辑框架,助力英才工程学员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提升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未来,学院将持续打造高质量学习平台,促进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的深度融合,不断培养兼具坚定理想信念与扎实实践本领的优秀人才。


图文|阙雨田 刘景然 赵若雅

校对|陈一鸣

责编|刘景然

初审|程娅敏 任金涛 马艺丹

复审|苏柯

终审发布|成品兴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