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青年教师杨仁琨的成长之路
点亮思想的青年力量
从汾河岸边的青葱少年到珠江水畔的学术新星,杨仁琨始终保持着对知识最本真的好奇。在他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山西古城墙般的学术定力,又能感受未名湖水般的思维灵动。当省赛的镁光灯如潮水漫过讲台,暨南园里那些修改讲稿的时光忽然在记忆里次第亮起。那一刻,“传帮带”的根系从百年侨校的红墙延伸至讲台,将知识的火种传递到更广阔的天地。他深知,这份传承不仅关乎学术的延续,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三尺讲台存日月:教育者的双重修行
在家庭教育和地方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杨仁琨,高中赴太原求学期间突破应试束缚,培养了对人文学科的兴趣;进入北大元培学院后,经过跨学科探索最终选择经济学,留学期间专攻拍卖理论与机制设计,认识到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既是因家庭牵挂,更是出于学术使命感和民族归属感,杨仁琨选择了回国发展,希望以自身所学回报于国内经济学教育的发展,践行兼具理论精度与人文关怀的学术理想。
2019年夏天,他与暨南大学结下了缘分:那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暑假,他怀揣着对学术的热忱回国参加在暨南大学召开的“国际计量经济学会的中国年会”,这场学术盛宴开启了他与这所高等学府的初次邂逅。
漫步校园,杨仁琨深切感受到了暨南大学经济学科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在这里,学术氛围浓厚得近乎可触可摸,每一次研讨、每一场交流,都闪耀着思想碰撞的火花。随着博士学业接近尾声,当面试与offer接踵而至,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暨南大学。
他或许未曾想到,这片学术沃土将为他铺就通向广东省青教赛最高领奖台的星光之路。“接到参赛通知,就像突然被推进聚光灯下的舞台演员”,他这样形容初识教学竞赛的忐忑。然而,正是这份初登舞台的忐忑,点燃了他对教学的深度探索与实践。
谈起备赛过程,杨仁琨着重提及了课程内容的拆分工作。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完整地呈现知识要点,团队将课程内容精心拆解,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用20分钟来讲解,总共八次课。这样的拆分并非简单的切割,而是要确保每个阶段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小体系。为此,他们需要跳出舒适圈,打破常规的课程呈现方式,重新审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由于整个备赛周期漫长,从5月份持续至11月底,团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体系的清晰认知,确保每个阶段的内容都能紧密衔接,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坚固且易于理解的知识网络。
在案例教学的构建上,杨仁琨深知理论知识只有与现实案例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于是,团队投入大量精力去寻找契合的现实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我们详细查询了农产品市场价格支持政策文件和案例,深入研究政策的适用范围和市场选择。”杨老师说道。这些案例使学生得以直观观察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政策背后复杂的经济逻辑和现实影响。同时,杨仁琨还致力于让学生感知政策细节的临场感,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政策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微观经济学领域的浓厚兴趣,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面对如何平衡基础知识和前沿拓展的难题,杨仁琨及其团队进行了深入探索。既要避免内容过于简化,让学生一知半解;又要防止内容过于复杂,使学生难以消化。一方面,团队扎实巩固基础知识,确保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有清晰准确的理解;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前沿现象和最新商业案例。为了深化理解与运用,杨仁琨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工作。“那些日子里,我们几乎把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都翻阅了个遍。”杨老师回忆道。他们深知,只有广泛涉猎各类文献资料,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为比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素材支持。
在备赛过程中,杨仁琨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思考“师者何为”的问题。杨仁琨和团队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备赛的过程中,更体现在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师者”的真正含义——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匠心传承暨南园:“传帮带”的薪火相传之路
自加入暨南大学以来,杨仁琨深刻体会到了经济学院“传帮带”传统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与温暖。特别是在备赛阶段,这一传统充分发挥了其独特优势,为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学校和经济学院“传帮带”的传统早已织就一张温暖的托举之网——省赛前辈郑贤老师,连夜整理出一份详尽的“参赛秘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实用技巧,为杨仁琨备赛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教研导师杨本建教授,凭借其多年的教学经验,将珍贵的教案倾囊相授,这些教案如同智慧的锦囊,为杨仁琨提供了无尽的指导和灵感;微观教学组的同事们也积极参与到杨仁琨的教学准备工作中。在无数个静谧的夜晚,他们化身辅导团,与杨仁琨一起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片段,细致入微地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臻于完美。
这场教学淬炼中,不同学科智慧的碰撞尤为动人。会计系谭有超教授以跨学科的视角,为杨仁琨的经济模型提供了新的解读维度,就像为经济模型装上了一副人文透镜,使其更加贴近现实。而文科组田明教授则以“最挑剔的观众”身份,从外行视角出发,帮助杨仁琨打破专业壁垒,拓宽教学视野。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学校工会和本科生院教师发展中心也构筑了一道温暖的防线,为杨仁琨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们准备的润喉糖,在备赛期间传递着丝丝甜蜜与温暖;各院系专家组成的陪练团,则将培训教室变成了思想的熔炉,通过激烈的讨论和模拟演练,不断激发杨仁琨的教学潜力。比赛当日的小插曲都成为匠心传承的最佳注脚。
“真正站上省赛讲台时,我突然理解了‘传帮带’的真谛。”面对抽到的未曾演练的课程片段,他眼前浮现出同事们在模拟评审中提出的犀利问题;粉笔灰与电子屏光影交织之间,他耳边回响起跨学科导师们给出的多元建议。那些在教研室度过的奋斗时光,那些传承了三十载的教案,那些跨越学科界限的智慧碰撞,共同为他赢得了那枚金质奖章,也为他的教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回顾这段经历,杨仁琨感慨于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环境,以及与同事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这些都坚定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选择,暨南大学为他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经世致用启新章:双向赋能的教育实践
在经济学领域,杨仁琨不断拓展学科边界,从基础理论到现实问题,从传统经济到数字经济,他的思考与实践展现了经济学的多元走向。“经济学是一个光谱,连接着现实与理论的两端。”杨仁琨解释道。在这个光谱上,他选择了基础理论研究作为自己的阵地,但同时也见证了众多同学、同事以及学生,在光谱的不同位置上发光发热。
站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潮头,杨仁琨说:“当AI开始解构传统经济模型时,我们要做的不是防御,而是重构”。他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数据成为了一种新型产品,这促使经济学家们重新审视传统市场理论。“数据市场的独特性在于其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这与传统产品市场有着本质区别。”杨仁琨解释道,“我们需要挖掘数据作为产品的特殊属性,理解它在市场中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在保护隐私和促进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蓬勃的数字经济生态,正为经济学人提供着前所未有的实验场域。从算法定价到数据确权,每个现实难题都是理论创新的催化剂。
除了对研究对象的深远影响,AI还为经济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利用AI开发了仿真实验,让同学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经济学实验。”杨仁琨分享道,“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们可以模拟市场定价、与算法驱动的机器人进行交互,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市场运作的复杂性。”
面对就业市场的风云变幻,这位青年学者展现出难得的定力:“经济学培养的是认知世界的元能力,而非局限于某一行业的技能”。在他的视野中,证券公司的数据分析师与乡村基层的扶贫干部同样需要经济思维的火种。“重要的是保持学科的开放性,让理论既能解释比特币的波动,也能照亮菜市场的烟火。”
当被问及未来愿景时,杨仁琨表示:“愿做经济学海洋中的摆渡人,载着学生驶向理性与人文交织的彼岸”。他坚信,经济学在数字经济时代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探索理论的边界;也要脚踏实地,解决现实的问题。”他的故事和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经济学在数字浪潮中不断进化、始终服务于社会的生动画卷。这或许正是当代青年学者最动人的模样——既有对数理之美的执着追寻,亦不失对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怀。
从麦田少年的懵懂起步,到如今在学术与教育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杨仁琨始终坚守着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他以匠心雕琢每一个教学细节,耐心指导每一位学生。未来,他将秉持钻研精神,持续探索,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学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来源| 暨大工会官微
校对| 麻瑛
责编| 周一贝
初审| 马艺丹
复审| 杨仁琨
终审发布| 成品兴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