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202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新时期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与会人员合影
开幕式
成品兴书记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张其仔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作为区域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30多年来在推动学术交流、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学科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表示,学会将进一步加强与暨南大学的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学科共建、人才培养与智库研究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暨南大学经济学科优势突出,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发展势头最快的学科。在区域经济学研究方面积淀深厚,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研究员在闭幕式致感谢辞中表示,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作为我校区域经济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创建之初以特区与港澳台经济为研究特色,2003年获批区域经济学博士授权点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优秀人才聚集,近年来在区域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澳经济等领域取得了广泛成果,学科特色鲜明,致力于建设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学术高地。开幕式由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成品兴主持。
大会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10位知名学者围绕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主题先后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丁任重教授指出,国家战略腹地是融合安全保障与发展支撑的复合型空间单元,其历史演进体现了从“大后方”向“战略腹地”的转变。他强调战略腹地应具备内陆性、支撑性与生态性三大特征,在应对地缘冲突、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承担起产业备份、科技策源与绿色发展的核心职能,为筑牢国家安全底线、实现民族复兴目标提供空间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吴玉章讲席教授孙久文指出,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在经济体量、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方面具备显著优势。面对新一轮发展需求,应依托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化与生态治理等基础条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沿海经济大省应在科技与产业融合中挑起大梁,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强调区域产业发展路径不应被锁定于既有惯性,而应转向以制度变迁、行为能动性和外部链接为支撑的“路径创造”机制。他指出,区域发展是一个多主体、多过程协同演化的系统,应注重制度环境塑造、知识网络重构和“精明专业化”战略引导,推动区域实现结构跃迁与能力再生。
宁波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钟昌标教授认为,“央地战略互嵌”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一条重要路径。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嵌入性视角出发,认为地方应在战略规划、资源配置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与中央实现高效协同。中央负责方向把握与制度供给,地方因地制宜强化政策执行、构建功能平台,形成联动互动、权责对称的嵌入式治理机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增教授从都市圈视角出发,提出城乡融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他运用经济、人口、社会、空间与生态五大维度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四大区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情况,表明东部城乡融合水平整体领先,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仍面临协同不足与核心极化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制度创新与差异化政策,推动多维系统协同,建立跨域合作与系统保障机制。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张学良教授探讨了桥梁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指出桥梁作为突破地理障碍、支撑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在带动投资、改善交通、促进要素流动与空间一体化方面有显著效果。他强调,桥梁是区域能力体系中的重要支点,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空间联通保障。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覃成林教授系统阐述了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概念、特性及研究价值,认为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是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通过空间组合、功能互动形成一体互利共生关系而演生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采用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可以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空间规划,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与全国新发展格局和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空间组织基础等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新的思路。
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部长李兰冰教授梳理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进脉络,认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双重目标的融合实现。应立足空间结构优化、产业链协同与要素有序流动,运用大数据与文本分析方法提升政策评估的前瞻性与精准度,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区域治理范式。
中国地质大学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邓宏兵教授聚焦典型与关键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以“源头治理”为核心理念,构建从生态保护、制度供给到公众意识提升的系统性治理框架。通过绿色转型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协同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生态支点与制度基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安树伟教授分享了《中国区域经济学》教材建设成果。该教材是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之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60余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要素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数字经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统一大市场与区域一体化、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转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与城市经济、特殊类型地区与县域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与城市发展等进行讨论。本次年会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暨南大学共同主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协办。
供稿| 特区所
责编| 赵晓彤
校对| 马艺丹
初审| 黄晴
复审| 钟韵
终审发布| 何凌云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