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 经济学院杨森平教授在《中国财经报》发表文章

发布者:徐思捷发布时间:2024-12-20浏览次数:10

123日,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暨南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杨森平在《中国财经报》发表文章《水资源税改革:我国绿色税制的成功探索》。杨森平从水资源税费改革的意义、变化、地方经验以及我国绿色税制建设的成效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一改革的深远影响与成功经验。

以下为原文

水资源税费改革:中国绿色税制的成功探索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森平

202412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规定,强化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集约与安全利用,财政部、税务总局、水利部于20241011日联合印发了《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4121日起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试点。

水资源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这一改革不仅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绿色税收体系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通过此次改革,国家致力于运用税收杠杆调节用水需求,强化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从而形成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面将从水资源税费改革的意义、变化、地方经验以及我国绿色税制建设的成效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一改革的深远影响与成功经验。

一、改革意义

水资源税费改革在现实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战略层面具有深远价值。作为中国绿色税制建设中的重要探索,这一改革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举措。

这一改革,体现了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贯彻,推动了绿色发展的坚实步伐。水资源税费改革的推行,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引入税收杠杆,旨在调节用水需求,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2016年在河北等十个省份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以来,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差异化税额标准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和社会主体的节水意识明显增强,试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此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广,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试点成果,使税收的调控作用得到更广泛的发挥。

通过实施水资源税,政府得以利用税收杠杆,引导企业和个人增强节水意识,逐步改变用水方式。特别是对取用地下水、超载地区的取水实行高税额,对农业生产取用水等免征或减征税收,这种差异化的政策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还有助于保障基本用水需求,促进资源节约。

同时,改革保障了国家水安全,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中国作为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通过水资源税的全面推行,旨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遏制地下水过度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也是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确保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改革变化

此次水资源税费改革,在保持税制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对征收范围、征收对象、税额标准、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了多项调整和完善,确保了改革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征收范围的扩大,体现了国家对于水资源管理的高度重视。将水资源的管理从“费”改为“税”,征收范围的法律层级更高,权威性和强制性更强。这一转变,使水资源的管理从行政手段转向经济手段,强化了税收的约束力和调控作用。

对于征收对象的明确,根据改革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需要缴纳水资源税。这一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用水主体的税收责任,确保各类用水行为都能纳入管理范畴,形成全面覆盖的税收体系。

计税依据的科学化,也是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水资源税采取从量计征的方式,即根据实际取用水量来计算税额。这种计税方式,直接反映用水行为的资源消耗量,有助于提高用水主体的节水意识。差别化的税额设计,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设定了不同的税收要求,这种差异化的调控手段,在合理分配水资源、缓解区域用水矛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税收优惠政策的优化,进一步体现了改革的人性化和科学性。为了促进农业和绿色能源的健康发展,国家规定对农业生产取用水、抽水蓄能发电取用水等限额内的用水行为免征水资源税;对达到国家用水定额先进值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这些政策,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同时也鼓励企业提高用水效率,形成节水型经济模式。

此外,税收收入归属地方,增强了地方自主财力。水资源税收入全部归属地方政府,不仅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的水资源管理积极性,还能为地方政府在水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地方的水资源管理水平。

三、地方经验

此次水资源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试点地区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

以河北省为例,作为首个试点省份,河北通过对高耗水行业提高税负、对节水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措施,有效遏制了地下水的超采,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河北钢铁集团沙河中关铁矿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采矿疏干水的零排放,近三年水资源税同比减少70%。这一案例显示,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激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在内蒙古自治区,试点过程中采取了“税负平移”原则,确保居民和一般工商业用水负担基本保持不变。对于严重超采区和超计划取用水的行为,实施高额税收,从而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的效率。这种差别化的政策,不仅有效遏制了过度取水行为,还确保了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总体来看,试点省份的经验为此次全国推行水资源税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和宝贵借鉴。这些成功的地方经验,不仅有助于形成更为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还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四、我国绿色税制建设成效

水资源税费改革是中国绿色税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面推行彰显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和积极成效。

税收手段的运用,促进了节水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税通过差别化税额、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个人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实践中,水资源税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企业和社会主体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节水措施逐步推广,这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多税共治”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完善了绿色税收制度。水资源税与环境保护税等其他绿色税种共同构成了“多税共治”的绿色税收体系。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税收调控手段,有效调节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绿色税制体系的推动下,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资源节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资源税费改革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成本,倒逼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不仅使得资源型产业的用水方式更加集约和高效,也推动了节水型产业的兴起与壮大,为我国的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推动了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水资源税改革通过对企业和个人行为的调控,引导社会形成更加节约、集约和可持续的用水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随着水资源税的全面实施,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广。这不仅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深远影响,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保障。

水资源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是中国绿色税制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探索,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举措。国家通过变革水资源管理手段,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用水行为,形成节约集约的资源利用模式,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此次改革在法律层面提升了水资源管理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并通过差别化税额政策、税收优惠等手段,有效引导了企业和社会主体的用水行为。前期试点省份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绿色税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水资源税费改革的成功实施,彰显了我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未来,随着绿色税制的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作出积极贡献。

教授简介

杨森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十一、十二、十三届广东省委会委员;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暨南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特聘研究员;广东省税务学会副会长;第一届广东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民建中央财经委委员;民建省委常委、省委监察委员会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金融委主任;民建暨南大学基层委主委。研究领域:财税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税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来源| 《中国财经报》

校对| 麦嘉杰

责编| 麦嘉杰

初审| 杨森平

复审| 徐思捷

终审发布| 钟  韵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