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傅京燕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结合全球性环保节日“世界地球日”热点话题,针对中国公众低碳意识与低碳行为进行解读分析。傅京燕认为,国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的多方参与促进了公众低碳生活理念的践行。
以下为报道原文
新点子、新技术让低碳生活理念更受中国年轻一代认可
2024年4月23日
新华社记者洪泽华、乐文婉
选乘公交出行、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带咖啡杯……对广东深圳白领杨梦茗来说,这些减少“碳足迹”的举动已经成为她的日常。“环保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长久来看惠及所有人。”杨梦茗说。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企业纷纷推出绿色低碳产品,在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同时,也助力低碳生活理念被更多中国年轻人认可。
22日下午,深圳市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开放式AI耳机,“零碳”成为产品重要特征。冠旭电子董事长吴海全说,新发布的“零碳”耳机通过使用低碳材料、制造过程中使用“绿电”,并采取等量国际核证碳减排量注销等方式实现碳中和。
“随着中国绿色低碳的宣传和国家政策的推进,绿色消费习惯和低碳消费会成为必然选择。对企业来说迟做不如早做,起早场赶早集。”吴海全说。
同样在低碳领域“赶早集”的还有哈啰集团。从2016年推出共享单车服务开始,哈啰单车、助力车目前已入驻超500个城市、县级市,注册用户超过6亿。截至去年底,哈啰单车骑行总里程数超过420亿公里,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190万吨。
“哈啰单车用户、地域分布广泛,主要场景包含但不限于通勤、公共交通接驳、休闲娱乐等,20至45岁的用户是主力军。”哈啰高级副总裁褚轶群说。
北京市民赵诚竹经常使用共享单车代替汽车出行。在他看来,随着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信息的普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产品的环境影响,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及其是否具有环境友好的特性。
去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低碳消费与绿色供应链减碳”边会上发布的《中国公众低碳意识与低碳行为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活知晓率已处于较高水平,分别达81.1%和86.7%。
报告还显示,受访者在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低碳行为与低碳意识践行程度的一致性较高。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傅京燕说,这与中国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发起公众环保行动,以及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有关。例如,中国制定和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民间和企业则积极践行“光盘行动”。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华管理局副局长江泽川认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传播和推广,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参与和配合的结果。
“首先是政府来引导,推动企业去做这方面产品的研发,再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的消费取向、消费意识,这样在未来的生活消费中,公众会潜移默化地朝着低碳生活的方向考虑。”江泽川说。
从2021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王静君在出门购物时,都会背上家里的布包替代塑料袋。
“很欣慰,这几年身边的低碳产品越来越多了,从纸巾、卫生巾、洗发水到家具和电器,我都尽可能购买环保低碳的产品。”王静君说。
“低碳环保作为生态保护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一环,成为年轻人重点关注的议题。我想,这一代年轻人将见证‘双碳’目标的实现,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将会拥有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这位31岁的博士后说。
教授介绍
傅京燕,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亚洲开发银行能效贷款项目评估专家。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多篇文章在人民网、新华社和南方网等发表或被转载。
近三年主编出版《广东省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蓝皮书》。致力于研究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城市精明增长和因地制宜发展,包括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金融推动生态文明实现;致力于推动特大城市的绿色标准、政策体系和案例挖掘。
参与省市政府《广东金融大讲堂》以及《绿美广州》的拍摄,参与海珠湿地、南沙湿地和水鸟生态园等科普和公益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涵养人才和社会科普方面做出解读。
校对|麦嘉杰
责编|吴诗怡
初审|麦嘉杰
复审|徐思捷
终审发布|钟韵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