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新力量 | 常任轨教师宋恒旭:热爱与特长相和,于探索中绽放理想之花

发布者:徐思捷发布时间:2024-01-24浏览次数:10

脚下有根

胸中有志

眼里有光

人生有为

他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

对未来深入的思索

坚定地踏上了理想之路

他是暨大经院第三届常任轨教师

金融系宋恒旭



宋恒旭,武汉大学经济学与理学学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金融系助理教授、第三届常任轨教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宏观金融和货币政策。先后在Regional StudiesEconomic ModellingChina & World EconomySSCI期刊和《经济学动态》《证券市场导报》《中国科学基金》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百万级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曾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LERA年会最佳论文奖等多项荣誉,博士学位论文《金融摩擦、企业异质性及不确定视角下的货币政策研究》获评“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01 初入大学,开新篇

谈及本科期间的趣事,宋恒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专业学习和社团工作之外,能够自由选修或旁听许多有趣的课程,正是这些课程启发了一个初入大学的学子,使他对人生与社会阐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比如,宋恒旭提到在他本科期间,武汉大学有著名的“四大名嘴”教授,他很荣幸地表示上过其中三位教授的课。课堂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关于学习方法和专业技能,而且包罗古今哲学史、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对社会的洞察与思考,这些极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在他心中种下了善于思考、习惯探究的种子,也为未来踏上科研之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02 胸怀志向,择明路

谈及为什么会做出读博的选择时,宋恒旭从特长和兴趣两个角度给出了理由。首先,本科期间,受益于本科专业扎实的课程基础和老师们的严格要求,他对经济学和数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有信心。其次,他平时对经济学问题有很多的思考和洞见,清楚自己喜欢探究,同时也喜欢在人文社科领域和他人积极地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综合上述因素,他决定走科研这条路。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攻读博士期间,他表示受益匪浅,“不仅获得了和众多顶尖学者甚至诺奖得主沟通交流、探索学术前沿的机会,还结识了很多影响自己一生的良师益友。”宋恒旭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对自我的反省与升华”。他总结,年轻人的路很长,不要怕走弯路,要多倾听内心的想法,综合自我擅长与兴趣两个方面,来决定未来的路怎么走。

学术研究既像攀登高峰,又似探寻秘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充满了困难与崎岖。在谈到学术研究中是否会面临挫折时,宋恒旭坦言,遇到棘手的问题是常事,这也使他甚至一度陷入迷茫。不过,每当研究遇到瓶颈,他一方面会梳理之前的研究脉络,回顾自己的方法和做法,厘清目前的工作定位;另一方面他会经常与同行、老师们保持交流,努力把握研究前沿和大家关注的问题,使自己的研究与时俱进。

宋恒旭表示,支撑自己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确实具有理想主义的一面,即使现实中总是会有很多约束,但是“面包是要有的,鲜花和诗歌也是要有的。”他认为,他个性中喜欢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再概括出一般性理论的这种特质,促使他形成了研究性的思维方式。除了自我哲思,宋恒旭还谈到了学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重要性。“我也比较喜欢和别人沟通见解和想法,为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目标一起合作努力,这也是从事研究工作需要具备的素养。与同道者共同追逐理想,能够为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不难看出,宋恒旭对未来的蓝图有着更深入的思索。

宋恒旭照片


03 学术之外,烟火气

学术之外,宋恒旭也有烟火之中的一面。他喜欢球类运动,经常和其他教师或研究生一起打羽毛球。在他看来,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促进感情。他非常享受运动过程中大家平等交流、自由沟通的状态。除此之外,与大家谈天说地、畅游思想宇宙,或者团建期间参与一些小游戏,做到劳逸结合,也是他平时放松和调节的方式。虽然已经步入教师职业,但宋恒旭也谈到自己和同学们或许还是“没有过气的同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加理解同学们的真实境况和想法,很愿意从更为平等的角度为同学们提供关心和帮助。“大学生活不仅仅是上课与写作业,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起喝个茶聊下天,有更多平等交流的机会,我觉得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加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宋恒旭感到十分欣喜,在这里能够遇到众多杰出的学者。其次,暨南园内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支持鼓励科研的工作环境、青春活力的氛围、求知若渴的同学,都深深地吸引着他成为一份子。他表示,读博期间托马斯·萨金特教授对他说过,“老师不过是学得早一点的学生”。一路走来,有众多优秀的老师都曾给予巨大的帮助,而他们也始终保持着学者的谦虚、求知的热情和授业的责任心。结缘暨南,宋恒旭希望能够像诸多前辈那样,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这方土地上贡献出一份充满希翼的力量。


宋恒旭照片


04 殷殷教诲,指前路

针对同学们比较关心的经济学如何学习、论文如何攥写、如何面对未来的迷茫以及经济学未来的就业前景,宋恒旭也耐心地做出了细致的指引与解答。

他认为,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其实是把一些理性的、数学的逻辑思维框架引入到了对相关人文社科问题的探讨中,同学们需要在思想上对社科问题有思考、有洞见,在方法上又能熟练地掌握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将理科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同文科的社会研究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范式。因此,建议同学们既要认真掌握微积分、统计学、编程等相关知识与工具,又要经常关注现实问题,养成独立、辩证、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对于论文的撰写,他强调了要“厚积而薄发”、“多思考,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一,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多去思考其背后所揭示的本质问题,这对选题颇有帮助;第二,平时注重对文献的积累、对知识的总结,进而自我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图谱和知识体系;最后,在写论文的冲刺阶段,遇到问题要多跟导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同时注重学术诚信,做好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和细节性问题。

面对大一新生对未来的不确定与迷茫,宋恒旭谈到,选择未来的方向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不要因为害怕走弯路而“摆烂”,而是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勇敢面对未来与未知。他强调:“今天的我们多做准备,那么未来的我们是一定不会后悔的。”其中,“准备”包括硬性准备和软性准备,硬性准备指不同成长赛道所要求的客观条件,比如保研、出国深造等所需要的专业课成绩和语言成绩;而软性准备则主要指对自己内在素质的提升和修养,比如“养成多阅读和爱思考的习惯、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就是一种软性的准备”。

对于经济学类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宋恒旭指出,面对还很长远的人生道路,同学们不必有太大的焦虑,要保持乐观的基调。经济学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工作的普适性非常高,无论是直接的金融相关的从业创业,还是咨询服务工作、政务工作、研究工作等等,可供同学们选择的就业范围相对较广。因此,在就业之前,更需要“多去体验、多去历练,增长社会实践的经验,保持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最后,宋恒旭寄语同学们,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向往、对未来的探索,扎实学好课本内外的知识,丰富拓展自己的世界,积极地去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崭新起点上,宋恒旭希望能与同学们一道共勉,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去探索更加美好的未来!

推荐书籍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适合对数学模型有一定基础了解的同学阅读

《置身事内》,具有普适性,以通俗生动的方式讲述中国经济的现实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同学们对于中国经济学现实问题的兴趣。

 

文案|黄梓霞、黎春彤、谭喜文

图片|宋恒旭提供

校对|麻瑛

责编|麦嘉杰

初审|陈昕

复审|徐思捷

终审发布|成品兴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