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经院特区所4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
今年11月,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简称“特区所”)即将迎来40岁生日。值此庆典活动来临之际,经济学院特推出“暨南经院特区所40周年系列”,回顾特区所坚守初心、笃定前行的四十载时光。
“暨南经院特区所40周年系列”第八期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彭国华教授
彭国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Economics Letters 等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入选第五批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获第十五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
传道—孕育新生学术力量
彭国华教授十分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特别是对相关理论模型的系统性学习,从而在学习与思考中产生对学术研究的初步构想。他的学生这样说:“彭国华教授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彭国华教授从论文构思到得出研究结论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在参考文献上,彭国华教授要求我们注重准确性;在论文答辩前,他帮助修改演讲稿,并叮嘱我们要不断完善内容”。
彭国华教授认为,在大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并强调学生要有意识地自主学习很多知识,才能更高效地吸收课堂知识。在《区域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课堂上,彭国华教授这样说:“在高强度的学习中,有听不懂的知识点是正常的,这个时候要先将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课下再反复学习”。
一位毕业多年的硕士师兄(现在高校任职当教授)回忆起彭国华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其对研究工作的热情,“当年从彭国华教授的研究和治学态度中学到的很多技能对自己从事研究工作非常有帮助,在暨南大学读硕士的那几年我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此外,彭国华教授也非常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每每聊天他都会让同学们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去做运动,“要想更好地从事学术研究,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彭国华教授说道。在彭国华教授的督促与关心下,同学们渐渐养成了运动的习惯。
扎根—潜心学术,授业解惑
对于学术研究,彭国华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精读本领域的经典文献”
经典文献像一座大厦的框架和基石,其他文献大多围绕经典文献进行扩展和补充。在追踪新文献的同时需要熟练掌握经典文献,后再阅读相关论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彭国华教授强调,“精读”并非简单的字句翻译,需要自己动手将模型重新推导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担心速度慢,精读就像打地基,地基越牢固,大厦才可能建筑得越高”。
“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把握”
要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现状,避免被众多文献淹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所研究领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如何?现有的研究热点是什么?出现热点的原因是理论模型的突破、新数据的获得还是现实中出现的新现象?要实现对研究的总体把握,就需要认真研读本领域大家撰写的文献综述。
“寻找学术研究‘拼图’中的‘缝隙’”
彭国华教授经常提醒同学们,在精读经典文献、把握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拼接成一块“拼图”。经典文献是“拼图”的主要部分,“拼图”中的一些“缝隙”便是可以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
“切勿忽视论文引言的重要性”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引言是一篇论文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引言包含论文研究的主题、研究意义、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文献综述。其中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这两个部分十分关键,用于给学术研究这块“拼图”定位,明确通篇论文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彭国华教授认为,提高这两方面的办法就是阅读文献时重点关注其中的引言部分。
寄语特区所40周年
在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即将迎来40周年之际,彭国华教授对特区所的学生提出希冀:希望同学们保持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过程中点亮学术研究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