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郁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77级),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最美奋斗者、全国《资本论》研究专家陈征教授,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调入暨南园,任经济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博士、硕士50余名。2007-2014年任经济系党总支书记。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转轨体制下政府规制问题、政府行为及其外部性以及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一般项目、广东省社科项目、福建省社科联项目等十余项。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暨南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奖励。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刋资料全文转载。主编的教材《政治经济学》获得大学出版社二等奖。
关注改革 严谨治学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和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李郁芳老师亲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运动,亲眼目睹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曲折而又艰难的探索和逐步建立过程。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背景和长期研读《资本论》的学习功底、导师的谆谆教诲和引导,使得李老师时刻将自己的研究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联系,着重发现并关注研究经济现象、数据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变化。
改革初期,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所释放的生产力巨大能量以及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示范效应,对曾经在农村“修理地球”、清楚了解农村现状、曾经的下乡知青的李老师触动很大。她开始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制实行后农业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问题,研究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并较早提出了我国现实中存在的社会保障的二元体制问题及农村的“土地保障”问题,其中所发表的一篇相关文章被引用次数为214。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银行发表的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政府与市场”、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等年度报告相继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的行为边界等问题,在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响,而这些也正是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相关的理论讨论和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实践,进一步激发了李老师对于政府与市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浓厚兴趣。于是,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规制问题及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行为及其外部性如政府公共品供给和政府规制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公共品供给特别是农村公共品供给等问题便成为她日后研究和关注的主要方向。围绕这些研究,李老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广东省等省部级课题,系列研究成果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等刊物上发表,出版著作多部,获得了广东省首届社科三等奖、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
严格要求 启发思考
作为研究生导师,李老师深感责任重大,从不放松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她认为,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经世济民之学。如果仅仅从书本到书本,就可能使经济学研究脱离现实经济运行,走上在象牙塔中“自嗨”的歧途。因此,她要求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从实践中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寻找研究课题,要注重研究经济运行背后的逻辑和经济关系。2015届博士毕业生王小斌对此深有体会。“在论文写作中,李老师总会对我们论文中模型假设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深入分析。她经常告诫我们,经济模型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当今经济学论文数量模型泛化现象值得大家警惕,我们在写作中不应该盲目追捧模型。在模型的背后,大家更要深入挖掘其经济学涵义,否则模型就会缺乏可信度,缺少诚信力。李老师对弟子总会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适当的鼓励与恰当的赞扬去激励大家,增强对大家学习的兴趣。记得刚读博时,李老师先根据我的情况设计一个比较明确的科研方向,提出了具体的科研文献和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之后开始逐步迭代。她不仅引导我沿着正确的研究方向开展研究,而且还经常鼓励我要多渠道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开阔学术眼界,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李老师思路开阔,经常启发学生思考。2016届硕士毕业生何丽花对此记忆犹新:“李老师问我们做科研什么最重要?我和同门都回答:高端的计量方法和英文水平,因为现在的好文章都用了很先进的计量方法,而英文能力好则对于阅读外文文献很有帮助。李老师笑了笑却说‘其实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是啊,做科研离不开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科研热情的源泉,我想这也是李老师做科研的初心吧!”每周的同门圆桌讨论是老师和大家的固定“约会”,讨论围绕着大家正在研究的议题进行探讨,畅所欲言,激发学术灵感,老师每次都能提炼精华,指导大家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2008届博士毕业生陆昂提到,“在科研方面,李老师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观点,在每一次的同门讨论中都能启发大家讨论,学术气息浓厚,学术氛围宽松,总能学习到很多知识,开阔学术视野。”
在指导论文写作中,李老师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帮助我们确定研究的方向,端正我们治学为人的态度,也教会我们如何才能做好研究。2013届博士毕业生刘炫在回忆博士论文写作时提到:“记得我博士一年级的时候,李老师指导我写了一篇论文。写好之后请她修改,没想到李老师改得如此细致,小到语言表述甚至标点符号都一一修改过来,看到改得面目全非的文章,我真觉得十分羞愧,但没想到李老师却充分肯定了文章思路,并鼓励我继续完善论文。这是我读博期间完成的第一篇论文,这对我博士期间的学习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鼓舞作用,使我有信心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并走上科研道路。”
因材施教 不遗余力
对待不同的学生,李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进行学术规划和人生指导,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帮助。2014届博士生于之倩回忆到:“记得,初入暨南园,李老师第一次约我去操场散步谈心。李老师鼓励我趁着年轻应该把握出国深造的机会,去看看国外的研究是怎么做的,学以致用。这让刚入学毫无方向的我树立了出国深造的目标。此外,李老师还介绍国外的师兄指导我具体如何申请,还请其他老师帮我推荐,尽一切努力帮助我。最终,我成为经济学院第一个拿到国家公派名额的博士生,顺利赴丹麦访学一年,并受益匪浅。在毕业找工作时,李老师一直很关心就业动态,一看到有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就鼓励我努力尝试,还亲手为我修改简历,指导我如何面试直到正式录用。李老师总能细心观察到我的动态,关心和照顾着我,就像妈妈一样!”
2013届硕士、2017届博士毕业生郭维提到, “在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跟随李老师学习的七年中,我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件大事:毕业、就业、结婚。每一个决定、每一段经历都离不开李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还记得在硕士学习期间,我想到英国留学再修读一门国际金融硕士课程,李老师了解我的想法后,非常支持我。她不仅帮我了解学校相关规定,教导我如何办理手续,还在我国内外学习的过程中给予耐心的教导,帮助我成为经济学院第一个在读研期间到国外留学并同时取得国内、国外两个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回国之后,李老师一直关心我的就业问题,给了我很多职业选择的意见和帮助,直到看到了单位给我的录用通知,老师才放下心来。”
教书育人 良师益友
在生活中,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朋友、当成孩子。从学生入学到论文答辩、从毕业到找工作及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加以全程的关注和帮助。对每一个学生都关怀备至是我们每一个同门对李老师的评价。亦师亦友是李门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老师最高兴听到弟子们对她的称呼是“大朋友”和“芳姐”!
2012届博士毕业生李晓莉谈起李老师时说到:“2006年,我在暨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有幸成为李郁芳老师的门下弟子。李老师在学术研究上,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是我学习的楷模。她谆谆善诱、悉心教导,引导我慢慢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在读博期间,我同时遇到了学习、工作、抚养小孩和家庭矛盾等多重压力,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李老师亦师亦友,多次与我促膝谈心,帮助我走出困境,让我更加勇敢、自信和坚强地面对人生。对我来说,李老师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黎明和光明。”
2011届高教研究生班毕业生潘春宇回忆道:“我的导师,李郁芳老师,很关心我每一步的成长,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班学生跟随李老师学习。临近做论文之时,又适逢生娃,李老师第一时间送上祝福,并鼓励我按时完成学业。我的毕业论文在李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改了不下八次,李老师在修改时细心到连一个错字都不放过,我被李老师严谨的治学深深地震撼了!毕业后,李老师依旧关心着我的成长,鼓励我积极评职称,从行政岗转到教学岗。非常关心我的业务提升,动用自己的人脉与资源积极为我穿针引线,介绍进修时所需的合适导师,合适专业,关注我的进一步发展。”
2017届硕士毕业生冯媛提到:“之前我的身体体检出问题时,李老师一边给我做心理安慰,一边推荐医生和找好的治疗方法,一直到身体康复,期间的照顾一直都在。同时,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每当工作上有什么重大问题选择时或者崩溃到大哭时,也是李老师给出方向性的建议和指导。李老师一直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我做人做事,在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厚德载物。现在我自己还在努力修炼中,希望将来也能成为像李老师那样善良、温暖的人。”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蓝天,因为蓝天帮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矗立;而我感恩我的老师,因为老师助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飞翔在未来的蓝天上。”
听听其他同学心里的话:
“毕业已经十年了,遇到问题和困难仍然习惯第一时间向李老师倾诉。老师的鞭策和鼓励是我前进路上的加油站。”
“进入了李门,认识了一大群像家人一样的同门。而这么好的同门感情得益于李老师这个灵魂人物。读研、毕业、找工作、谈对象、结婚成家生娃,庆幸每一个人生的重要时刻都有李老师的关怀、帮助和参与。”
“最懂学生的是李老师。疫情期间,李老师默默支持我的工作,‘时局艰难,疫情难以预测。相信你们的压力也很大,还得保重身体!’春节后老师发来的一句话让我感动到落泪,谢谢李老师的牵挂与支持!”
“因为大朋友的爱,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门兄弟姐妹更加相亲相爱;而大朋友和方老师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让我们获得成长的力量。祝福大朋友和方老师,健康幸福每一天!”
“李老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为人师表。十多年过去了,她逐字逐句、耐心细致指导我们毕业论文的场景历历在目。师恩难忘,师恩难报,祝李老师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雨·露
当树叶已枯黄,枝干已沧桑,
当院中的石阶已踏上青痕,
我们还深深记得那场细雨,温暖了梧桐树下的凉荒。
当井水已干涸,溪流已哽咽,
当整个大地已患上了静静的渴,
我们还深深记得那场细雨,滋润了明湖河畔的枯竭。
您的身影,
在那黎明中轻轻摇曳的小草上,
在树上还泛着青涩的李子上,
在涓涓流淌的河流,在浓密茂盛的大山。
您的身影,
在我们的心田。
您有时是一滴露珠,砸进我们迷惘孤独的心坎,闪烁出生动的晶莹,
您有时是一涓细流,划过我们忧伤愁楚的面颊,激荡开肆意的笑容,
您有时是一场大雨,洗刷我们浮躁焦虑的身躯,洋溢着醉人的宁谧。
感恩,有你!
岁月是值得怀念的留恋的羞涩的红色脸庞,
岁月是默默的不经意的不知不觉的成熟与干练。
还是昨天,带着小孩稚气的促狭,
而今天,敢大声畅怀的欢笑,
敢意气风发,高谈论阔,
敢挺直胸膛,唱出最美丽的自己。
感恩,有你!
像雨露,在我们黯淡的生活中划了一道绚烂的流苏,
您改变了稚嫩的我们,惶恐的我们,喧嚣的我们。
我们是一群飞鸟,
飞过炫丽夺目的天涯,海角,
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切的光彩,
都是那无私的雨露,折射着霓虹,点缀着斑斓。
我们是一群不知疲倦的飞鸟,
拿了流年,乱了浮生,
在沧海桑田处回首,
依然永远难忘,那雨露清澈的甘甜。
感恩,有你!
——2014届硕士毕业生吴志杰毕业时献给李老师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