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经院名师系列 | 沈肇章:三十六载宏教泽,初心不改写春秋

发布者:彭毅发布时间:2022-04-29浏览次数:530

沈肇章,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财政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任教36年,先后任职于暨南大学金融系、会计系和财税系。曾任财税系主任,现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财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财政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广东省财政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税务学会理事、广东省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惠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研究领域为中国税收制度、税收筹划、避税与反避税等。曾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和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刊物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学贵有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沈老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避税与反避税、税收筹划、中国税收制度、税收政策等,曾主持并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数十项财政、税务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主编并出版了《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基于企业避税行为分析的反避税策略研究》等学术专著和《财政学》、《税收概论》、《国际税收》、《关税理论与实务》等教材,在《财贸研究》、《财政研究》、《税务研究》、《涉外税务》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曾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暨南大学本科十佳授课教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暨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等荣誉。

沈老师特别关注和研究避税和反避税问题。他说到: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源于1994年参与周运源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通过调研和参与撰写课题报告《中国经济特区三资企业宏观管理若干问题研究》,对我国企业存在的避税问题、成因及其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深感我国反避税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995年至1998年,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纳税行为与反避税机理研究》,开始探索从行为学的视角研究避税与反避税问题,课题研究报告《中国企业避税与反避税问题研究》1999年发布在国家社会科学规划《成果要报》第23期,《光明日报》1999108日转载。1998年至2000年他参与宋献中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相关性研究》,对避税与反避税问题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2012年撰写出版了《基于企业避税行为分析的反避税策略研究》,尝试运用行为经济学和经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企业避税行为。认为要有效地抑制企业避税活动,必须深入分析企业与外部税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企业避税行为的成因、行为空间及其影响因素,就企业对各项税收法规和征管措施可能的行为反应做出合理的预期,才能掌握避税与反避税斗争的主动权。反避税工作方法应由“扬汤止沸”的方式向“釜底抽薪”的方式转变,由“围追堵截”和方式向“因势利导”的方式转变;应注重反避税效果与税收征管成本的平衡,主张构建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反避税机制等,体现了沈老师独具匠心,富有创造性的研究理念。

 

严谨治学,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兴趣”

1984年大学毕业后到经济学院金融系财政教研室任教至今已36年,沈老师一直伴随着财税专业一起成长,为我校的财税学科建设发展和学生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沈老师认为课程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应该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观察和思考,建构其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过程体验对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教学中他更愿意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乐于探究,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其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

沈老师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他经常对学生说:在讲台上我是老师,走下讲台我是平等的学术伙伴。他时常走下讲台,在教室过道中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和讨论。在学习上,他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不论学生提交的大小论文,沈老师都会反复审阅修改,大到段落结构、小到符号解释,一丝不苟。他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精神,在学术和专业上要开拓思维、求变创新,走出惯性思维的峡谷,跨过陈旧观念的大山,用新视角看问题、敢于破旧立新;要有超前意识,思想上先人一步、行动上快人一拍;要在尊重事实、摸清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拿出新办法、闯出新路子。

沈老师才思敏捷,逻辑性强,幽默风趣,聊起学术问题旁征博引,思维横跨古今中外,各种实例信手拈来,给学生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沈老师喜欢和学生聊天,问他们最近看了什么,对于研究方向和课题有没什么新的认识的理解,时常抛出一个话题与学生进行探讨,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内在兴趣

张悦同学说道,沈老师带着我走进了一门富含济世情怀的学问,没有哪门学科与民与国的关系如此紧密,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国际社会间的大国博弈,财税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教学科研中,沈老师还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观察思考社会经济问题。他经常跟学生讲,财税专业的学生一定要顶天立地,既要理解的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把握财税改革的发展趋势,又要脚踏实地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现状。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财税系先后在广州、清远、中山、韶关等地建立了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坚持组织各届学生集中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

 

财税学科的取予之道与做人之道

沈老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财税学科探究的就是取予之道,即如何从私人部门集中一部分资源,通过公共部门重新配置,满足人们的公共需要。著名的拉弗曲线就为我们揭示了取与予的关系,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税收,一旦超过这一限度,提高税率则会抑制经济增长,导致税收减少。之不足,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所取也必然无多。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所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予之妙,全在于掌握其合理限度,适可而止。他说:人生也是这个道理,当你报怨的时候,你是否扪心自问,为家、为国、为组织、为他人,你付出了多少?如果只知索取,不知感恩,不懂回报,予取予求,必遭社会唾弃。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不妄求取,才能行稳致远”。正因为心中有“正道”,沈老师在教学研究中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为人之道。


亦师亦友,师生相长

《礼记文王世子》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白怡珺同学说:沈老师就像师长式的朋友,师生之间很平等,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他和学生开玩笑,也接受玩笑。他跟学生谈志向,聊人生,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会是第一个被想到的那个人。学习中遇到问题,找他而不会顾忌问题是不是太简单;找工作时,我们一定要听听他的中肯建议;生活中遇到困难,沈老师经常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身教重于言传,经年不改初心。沈老师知行合一,爱生如子的态度令每个学生受益终身。他经常邀请同学们去家里蹭吃蹭喝,特别是端午、冬至这些节气的日子里,沈老师家经常是热气腾腾,笑声不断。师生在一起聊家常、聊生活,让大家感受了家一样的温暖,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很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一直和沈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沈老师笑着说:我参加了不少学生的婚礼,见证了他(她)们爱情的毕业礼。

沈老师讲过一个趣事,刚来暨大任教的时候,担任班主任,班上有一位来自澳门的学生,与他一样都喜欢田径,志趣相投。但沈老师不会粤语,那位学生普通话表达又很不流利,两人经常在一起笔谈交流,就是两个人把想说的话写在普通记事纸上进行沟通。在今天看来,一张张写满粤语和国语对话的纸张略显奇异。虽然聊得比较艰难,但心情还是非常愉快的,师生的友谊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说起这一段,沈老师笑得很开心。

陈酉晨同学说:很感激、很有幸沈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3年来,沈老师的睿智、勤勉、博爱深深影响了我,我知道,要做一个努力的人;我知道,要做一个有爱的人;我知道,要做一个一片赤诚、无私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