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经院名师系列 | 傅京燕:一个环境经济学者的绿色情怀

发布者:彭毅发布时间:2022-04-29浏览次数:721

傅京燕,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兼绿色与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理论、环境低碳政策分析和绿色金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银行金融局绿色金融咨询专家,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在研究、咨询、传播和国际合作方面均有长期积累。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三项以及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局等项目20余项,发表有关环境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学术论文130余篇;在Springer出版Sustainable Energy and Green Finance: Perspectives from the Greater Bay Area of China(《可再生能源与绿色金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从2015年起开始连续五年作为副主编出版《广东省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蓝皮书》,成为同行学者、政府及企业了解政策与交流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审视人生,以至辽远”

“自1992年入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本科以来,至今与经济学打交道已有28个年头了。这期间我一直不间断地学习和研究经济学。我觉得学者不单是一个身份,也需要保持一个不断地学习和写作的状态,需要不断深入地系统阐述自己的思想,看自己的想象力能走多远。有灵感就要记录下来,当日后再回顾,可以看到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也是一笔财富和乐趣。傅京燕老师提及个人研究道路的发展历程,其中的迎难而上、孜孜追求展示了一名学者对于学术的真挚热爱。

博士期间傅老师的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傅老师说,我很幸运在博士期间能得到两位知名教授的指导,他们风格各异,但都影响极深。张捷教授关注现实问题,气质儒雅和博学严谨。张捷教授在研究思路上更多偏重是问题导向和构建思维,研究方法更多是用“脚”研究的深入实际的调研。这一点对傅老师的影响很大。读博士期间,傅老师得到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的资助,师从加拿大导师Joel Bruneau教授(贸易与环境领域的学科奠基人之一),傅老师从此进入了一个之后十年时间都围绕的一个问题——环境规制对贸易和投资影响这一污染避难所经典问题。

围绕博士论文及其后续研究,傅老师先后出版三部专著《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2007)、《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贸易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2010)、《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经济效应研究》(2017)。三部作品均以不同环境政策的有效性为关注点,研究视角从传统的规制手段延展至碳交易这一新型的市场化手段。持续十年的研究工作,体现了傅老师在研究领域上的纵深拓展,在总体思路上的不断创新。

 

“热爱自然,选择自然”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已从福利经济学的一个相对模糊的应用领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突出领域,表现为:第一,主流经济学期刊有关资源环境的文章数量在持续增加;第二,环境经济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也在显著增加,特别是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得到更多的运用。在为何选择环境经济学这一研究领域时,傅京燕老师这样解释:现在回顾起来,我走上环境经济学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之路是直接的,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完全线性的,跨越了从中国到加拿大和美国两个国家和四所学校,从经济学到金融学到国际贸易学,最终到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历程。

2012年傅老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系从事富布莱特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康奈尔大学的自然环境之美,当年白话文先驱胡适先生,给伊萨卡起了个美丽的中文名字:绮色佳。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环境经济学,会有很多的灵动和遐想,与Bento和李善军等教授的讨论更坚定了傅老师用环境经济学试图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动力。

2016年开始傅老师参加了张捷教授国家社科重大主体功能区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从而有机会去青海、贵州和广西等地静静地感受自然的力量。她说:对如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我保持高度认同感:贫困地方和城市都是如此。因此,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我主张对环境的发展和修复比项目的创建更为重要。因此,环境生态研究让我有机会一同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和不辜负行万里路的梦想。因此,在湾区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的研究中,傅老师开始关注资本如何支持城市更新和生态修复的研究。

另外,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升个人研究审美。环境经济学特别是绿色金融,具有高度的国际性,而且也有本土化的问题;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运用价值的方向。例如,气候变化经济学每年的COP峰会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而且对环境问题的探讨也是各国可以取得最大公约数的话题。同时,由于环境经济学是跨学科的斜杠式研究,也经历了由苦到甜的经历,包括学习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在经济学科也涉及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金融学和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

环境教育又是向善教育,傅老师这样说道,无情怀,不绿色。环境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也使我身体力行去践行环保和参与环境公益活动,包括参与阿拉善珠江项目以及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项目,面向少年儿童和公众的环境宣教。感谢这段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经历,也让我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坚持求真至善臻美的人生理念。

 

“宁静,才听得见千万里”

近几年,傅老师一直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踽踽前行,潜心钻研,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研究的不忘初心。为了不断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汲取知识开阔视野,傅老师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广州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机制研究》和广州市委宣传部建党100周年理论研究项目《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广州实践》等科研项目更是体现出傅老师对广东区域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

此外,傅京燕老师关注绿色金融的粤港澳合作以及绿色金融政策创新,主持的政策研究项目包括广东省能源局的《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企业转型分析调研报告》;世界银行金融局的《Green Standards of the Greater Bay Area-Guangzhou’s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委托的《广州市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等。

她撰写的多篇论文向我们展示了新视角下如何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共融,也给予了我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皆可兼得的新构想。在绿色金融方面与香港理工大学吴伟昌教授合著的《Sustainable Energy and Green Finance: Perspectives from the Greater Bay Area of China》,在环境经济学方面,《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经济效应研究》和连续五年出版的《广东省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蓝皮书》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添砖加瓦。

研究不局限于独立自主,而是秉承开放合作交流达到共赢的态度,这是傅老师教给我们研究的又一制胜法宝。她乐于通过文章发表分享自己的研究所得,通过交流汲取知识和新鲜的想法,发表在《管理世界》和《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的论文都瞄准政策前沿,包括《排污权交易机制能否实现绿色发展?》《制度设计影响了碳市场流动性吗——基于中国试点地区的研究》《以政府绿色采购引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中国电力行业协同减排的效应评价与扩张机制分析》《广东省火电行业碳排放与峰值预测》《碳交易市场链接的成本与福利分析——基于MAC曲线的实证研究》等。

 

对“真实世界”的参与

傅老师一直关注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本土运用,她说广东的高校有本土化的优势;中国问题本身就具有国际意义。环境的可持续性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中国又该如何应对高能耗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环境污染给人们健康生活带来的威胁?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否能为当今中国低碳经济向好发展开拓出新的契机?以建设可持续性为努力方向的湾区,如何为中国低碳发展之路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或许我们可在傅老师英文编著《Sustainable Energy and Green Finance for a Low-carbon Economy—Perspectives from the Greater Bay Area of China》一书中找到答案,该书阐述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政策之间的联系,为产业、生态、金融如何换位思考及进行产业融合提供了思路。

傅老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不遗余力的切身行动,将经济与低碳节能环保高效结合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使其深入人心。201911月在香港绿色金融论坛上,傅老师作为嘉宾讲者,发表的演讲绿色金融助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绿色金融发展做了全面的阐述讲解,将绿色环保的观念渗透到每一个与会人员心中。

与此同时,傅老师的专业和负责不仅体现在各项国家级项目和发表期刊论文上,更是体现在她积极地为相关政府机构建言献策,她告诉我们,潜心钻研不仅是作为经济学者的素养,更是作为经济学人经世济民的情怀。她在《人民日报内参》《中国社会科学报》和《环球时报》等央媒以及《南方日报》等广东省党政媒体以及英国《金融时报》(FT)等外媒发表文章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民网、环球网、凤凰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多份研究报告获得省市党政有关部门采用。湾区由于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的绿色欠账和落后产能观念的冲突从来没有现在尖锐,因此傅老师希望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去关注和引领。

 

“授人以渔,桃李芬芳”

在学术研究中,傅老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经常带领学生参与课题调研、参加研讨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愿景,自己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在文章写作中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让学生清楚明白论文写作的意义与价值,“傅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的指导非常用心,每周定期抽出时间与我们进行学术讨论,还经常给我们提供前沿的优秀期刊文献供我们参考,寻找新的想法与思路。”

同时,傅老师也会经常与学生探讨人生发展,注重培训学生的包容性和韧度,她经常教育学生做学问就是要做到持之以恒,科研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培养创造价值的能力。并在生活中十分关切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疏通排解学生的压力情绪,给予鼓励与安慰。

傅老师经常说:“我希望研究生在读期间能做出好的研究,是因为以后工作中需要秉持的研究精神中的道理:真诚、严谨、用心和有反省力。同时研究生阶段也需要对写作能力的运用,写作可以系统梳理同时让别人了解你的观点。同时学会合作以及组织与规划

傅老师2013年在美国完成富布莱特项目研究后,开始在资环所从事研究活动,资环所是一个开放和充满活力的机构,其国际性以及立足广东本土的双重特点使其成立不久就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环境经济学智库。因此,傅老师鼓励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贴合政策。例如,傅老师上课过程中关于翻新旧式燃煤电厂的案例,其将研究的着眼点落于实地,分析传统产业改革对绿色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的实践探索。此外,通过绿色建筑、可持续旅行等创新型趣味举措,有助于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湾区可持续性城市化的未来图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湾区故事。

“在国际视野的基础上关注本土研究可以获得生生不息的制度创新的感动”,傅老师在采访结束时说,“我一直向同事、合作者、学生以及公共政策相关部门学习环境经济学和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希望今后将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