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经院名师系列 | 沈军:跨界,思行者

发布者:彭毅发布时间:2022-04-28浏览次数:1070

沈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师从2017年中国金融终生成就奖得主白钦先教授,现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汇率决定与预测、资产的全球化配置、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一带一路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在学术论文期刊共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十多项,曾获省哲社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注重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逻辑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带动研究生口才、文笔、专业素养等三位一体的提升。

 

怀揣着向往,勇敢走出人生的跨界之旅

同学:沈老师您一开始学习的是与石油相关的专业,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后来选择了攻读经济学博士,并且成为一名经济学教授?

沈军:我本科和硕士就读的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专业,在硕士毕业的时候,我的导师很希望我留校,因为当时我们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学校有油藏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对于我来说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当时,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让我心中充满了对改革前沿高地广州的向往,所以在硕士毕业后,就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在广州的一个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后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巧合,我要从事一个证券和期货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缺乏相关系统的理论训练,之后在一个讲座中认识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白钦先教授。白钦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金融学家,他主要研究的是国际金融和金融发展,而我也对这两个方向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因此在2000年左右就下定决心,报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博士。在当时,对于我来说,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困境的,因为当时我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接近为零,通过一些自学等的方式,经过了接近两年的努力,我终于在2002年的时候登堂入室,成为白钦先教授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博士生。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了三年的时间顺利拿到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进入了暨南大学金融系,成为了一名教师,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用生命的每一寸足迹,筑建思想的城堡

同学:沈老师您攻读经济学博士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的经济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以及后来您曾在哈佛等英美高校游学,请问这些求学经历给您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沈老师您攻读经济学博士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的经济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以及后来您曾在哈佛等英美高校游学,请问这些求学经历给您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沈军:2009年,我刚刚评上教授,由于暨大金融系成立国家重点学科,我就有了这个机会到国外去访学一段时间。当时我选择的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这所大学实际上是美国国际金融研究的一个重镇,它有一些非常知名的学者,像Michael Dooley,提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知名学者。期间,我也非常荣幸在哈佛经济系游学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聆听了哈佛经济系的Gita Gopinath(现任IMF首席经济学家)讲授的《国际金融》这门课。在国内,在白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我充分感受到了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进程在明显加快,这让我非常感慨。在欧美游学,包括2018年我在英国的一所高校也进行了几个月的访学,让我既充分感受到了英美经济学教学的规范性,它十分强调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也充分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性。

 

寓教于乐,做理论和实务的结合者

同学:上过沈老师课的学生都会觉得沈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请问沈老师您是怎样看待课程教学的?您认为您在课程教学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为此,您会作出哪些努力?

沈军:作为高校的老师,教学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任课老师,我觉得在课堂要生动,要形象,要知识面广泛。而要做到这些,是要经过充分备课的。另外,实际上在教学当中,怎样活跃气氛,怎样跟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也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承担了两门研究生课程和一门本科的课程。承担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学硕的国际金融,对于这门课,实际上我一直强调它的前沿性、理论性和思想性;另外一门是专业学位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前几年是一个新的尝试,如何将理论和实务进行有效的结合,是非常考验我们高校老师的知识储备和关注点,我自己也会通过和同学一起参加全国案例比赛等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对案例的一些理解。总体来说,反馈还是比较积极的。

同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沈老师您会经常召开研讨会,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还会带着学生做案例研究,出去参加学术界以及业界的会议,这些的培养方式代表沈老师您对您带的学生一个怎样的期待?

沈军:学生培养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核心工作。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我们重点采取的是分类的方式,比如说对于学硕,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偏理论的探讨,对于专业学位的硕士的培养,实际上非常强调案例,强调偏实践的培养方式。在过去的三四年,我一直坚持带着学生做案例研究,参加一些案例比赛。实际上这也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希望我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用阅读和思考浇灌科研的果实

同学:沈老师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请问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作为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您的学生都觉得您很喜欢阅读和思考,在思想上很有深度,您觉得阅读和思考在您的学术研究中充当着什么的角色?

沈军:作为高校老师,科研是我们的立身资本。我的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和金融发展这两个领域,这主要是受到了我的导师白钦先教授研究方向的影响。除了研究方向之外,我想白老师深厚的学术思想给我带来了更深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金融学研究一方面可以偏数理,而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历史、人文等角度,以一个更宽的口径去思考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很多学者关心的。我想,这是不同研究方式的范式之争吧。国际金融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既涉及到国际经济学,又涉及到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的,还涉及到了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因此,这对我们研究国际金融的学者的知识面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政治等学科加以关注。这不仅让我们自己在做学术研究当中受益匪浅,同时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学生访谈

Q:孙师兄您是沈老师的得意门徒,从您的角度来看,沈老师在学术研究上有哪些方面是您所钦佩的?同时,在三年的学习研究中,有哪些地方让您为自己作为沈门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孙师兄:沈老师思维广阔,会为我们提供很多学术思路,有时候自己可能有一个不错的研究想法,但是没有深入或者无从下手,在这时候,老师总能给我们指点迷津。我最自豪的当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和老师还有师兄一起在《国际金融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当时我们关注到了套息交易这个领域,围绕它,我们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加以研究和验证。我们的文章考察了外汇市场波动性风险的长期及短期成分对套息交易超额收益的差异定价能力,并依据波动性风险的定价结果,进一步设计了能产生显著超额收益且风险较低的组合交易策略。整个研究过程和最终的结果都是挺有趣的。

Q:沈老师经常在师弟师妹前夸你是有学术研究天赋的人,你也曾与老师一起在《国家金融研究》上发表文章。和沈老师一起做学问,你最大的收获和感悟是什么?沈老师在学术研究上有哪些点至今仍让你记忆犹新和钦佩的?

江师姐: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在传统的课题上找到一个比较新颖的切入点,也就是对学术研究选题的一种敏锐的敏感度。当初沈老师和我一起发表《开放宏观经济学演进——以师承关系为线索的学术创新》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例子。因为关于开放宏观经济学的文献挺多的,但他们都是从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我们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个新的角度,从师承的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拓展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这是我从沈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第二个问题,沈老师在学术研究上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沈老师做学术研究时梳理文献的方式。文献是论文写作的基石,而沈老师梳理文献的方式很细致,他会把比较重要的文段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标记,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以及从某个领域的一篇文献拓展至很多篇与之相关的经典文献,这种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笔者感悟:采访结束时,我看了看手机,才发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读量,让沈老师在交谈中时常引经据典,引人入胜,而沈老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性格,给这场采访多添了几分欢乐,也让我这个采访的小菜鸟慢慢变得不再紧张,进入状态。而师兄师姐与老师的学术研究经历分享,让我深感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沈老师的求学经历,是一场勇敢追逐梦想的跨界之旅,沈老师的治学,是一个学者在“思”与“行”中,用理论思考现实,从实践思考理论,从对学术经典、最新科研研究成果的不断阅读以及对国际时事的不断关注中,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并且不断探索的过程。沈老师时常调侃自己是大湾区的“搬砖者”,在我看来,其实不然,更确切来说,沈老师是“极目大湾,行思寰宇”,用自己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在国际金融学领域“添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