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任轨教师访谈| 张阳阳:科研武侠,经邦济世

发布者:彭毅发布时间:2022-03-01浏览次数:738

★ 常任轨教师简介 ★

张阳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研究微观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China Economic Review 等核心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参与主持中国首个残疾人大型微观调查数据库建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等10余项重大课题;参与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5本;在《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经济学动态》、 Manchester School CSSCISSCI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其中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全球化与收入不平等:新机制与新证据》一文获选《世界经济年鉴2019》国际发展经济学十佳论文;在本科及硕博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6次,获得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吴玉章奖学金;其博士论文入选2021年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

漫漫人生路,行则为先

和部分同学一样,张阳阳老师懵懵懂懂地走进了大学,但是她有幸遇到名师,也燃起了对经济学科的热情。她说:“进入大学之后,老师们点燃了我的兴趣,使我逐渐爱上了这个专业,之后我也走上了学术之路,希望同样能用思想传递思想,用灵魂唤醒灵魂。”

对于人生的规划,张老师觉得我们既要找到方向,也要锤炼自我,她说:“我感觉这就像内功心法一样,无论将来进入哪个领域,都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我觉得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样,起初不知道自己该朝什么方向走,但是我觉得可以给自己更多时间,选择不同的路径,和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碰撞,这恰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

大三时,张老师便确定了读研目标,在进入研究生阶段遇到自己的导师后,她更加坚定了学术研究的决心。在这其中,张老师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她说:“我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学不会,科研结果做不出来,感觉特别沮丧。博士期间做数据调查的过程也很艰辛,要反复地调整问卷,反复地奔波,感觉到很累,想打退堂鼓,写论文时也想不出来好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感觉很沮丧。”幸得良师的鼓励,使张老师最终坚持了下来,她的老师曾说:“先确定目标,先易后难,每天都做一点。”她也告诉自己:“不要着急,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自信心。”在博士论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她说:“感觉柳暗花明,又豁然开朗,整个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有开心也有沮丧。”可见,导师对于她的人生起到了很大帮助。

良师亦益友,指点迷津

谈到自己的老师时,她说:“ 一位好的导师就像人生中的一位智者,在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方面都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做人方面,导师让我们这一群时代新人努力学习、踏实认真、有担当、有责任,同时自己也言传身教。做事方面,导师也让我们要踏踏实实,不要过于浮躁,每天进步一点点。做学问方面,我的导师本身就具有经邦济世的情怀,他也引导我去关注我们国家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当我进入这个领域之后,接触了这个领域的一些人和事,受到了非常大的触动,心里也燃起了责任感:我要在这个领域做研究,去关注这部分群体。

她把人生的旅程比作一次武侠试炼,而老师则是其中的智者。她说:“一般看电视剧或是有关英雄故事的书籍时,我们会发现这些英雄的旅程一般都是‘使命召唤,遇到困难,智者相助,披荆斩棘,最后完成任务’,我感觉导师就是这个智者,他在我们这群怀抱理想的人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指导我们人生的方向,教导我们要努力踏实,助力我们走向成功。”

张阳阳与所在调研县的扶贫办主任(左)

博士三年级时,张老师到康奈尔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并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发现,中国科研正在走向世界潮流,她说:“我感觉大家的研究方法、理论以及关注的问题都慢慢趋同,也就是说,在研究方面,国内和国际很大程度上已经接轨。”在康奈尔,令她难忘的不只有老师细心的教导,还有室友的美食,他们一起去了康奈尔大学的校园里,去了普林斯顿大学,一起看星星。

张阳阳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期间(左二)

谦虚亦态度,戒骄戒躁

张阳阳老师是一个十分谦逊的人,提到曾发表过的文章,她说:“其实我也不算很优秀,优秀的人还有很多。”同时张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做科研的建议:“在做科研方面,决定结果的有三个要素:天赋、努力和环境。对我来说,努力和环境的占比更多一些。有话说:‘天赋决定上限,但努力至少能够决定下限。’所以如果想要在某方面有所建树,首先要认识自己,接受自身天赋和他人的差异,然后真正地去努力,积极地去寻找和投入到有助于我们成长的环境中。同学们能考上暨南大学,说明大家的天赋很高,此时努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行者如侠客,为国为民

这样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深入底层,研究脱贫攻坚这一课题呢?张阳阳老师解释:“我受导师的影响很大,他本身就有这种经邦济世的情怀,也非常关注这些领域。我个人也很关心这部分群体,我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关注,关心他们,也希望能够在科研方面做出结果帮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张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群的艰辛,她说:“一开始我们关注的是脱贫攻坚帮扶的穷人,也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之后,大家慢慢脱贫了,还剩下最穷的那1%,我们就摸了一下底,发现那1%是残疾群体,是贫困人群中最难脱贫,脱贫速度最慢的一部分,此后我们就开始关注这部分群体,走到他们的家中看一看,做调查。”

这些残障群体给张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印象最深的是处于绝望状态,无论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贫困,没有任何希望的那一部分群体。还有身残志坚的群体。”张老师还分享了两位身虽残但志仍坚的“勇士”的感人故事,她说:“芸芸众生,有些人即使生活在绝望之中,也能保持乐观。你会很痛心,但也会受到鼓舞,你会感知到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我觉得我们需要把爱传递给这部分人。”

张阳阳帮扶贫困人群(右)

作为一名时代新人,她深感责任重大,并就经济学科如何服务社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经济学科是一个很美的学科,它可以被称作为‘倚天剑’和‘屠龙刀’吧,我们利用经济学的框架,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的行为,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经济政策的效果,在熟练掌握这套理论框架之后,我们甚至可以预测一项政策出台的效果,从而判断政策的好坏,好的我们可以发声,不好的我们也可以发声。

经济学的目标是崇高的,在社会福利经济学中的衡量标准叫做‘帕累托最优’。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希望天下大同,这是我们怀有的崇高理想,而经济学会给我们这样一个理想。另外我觉得服务社会是必然的,要想服务社会,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打造好,要提升基本能力,基本素养。那如何提升呢?经济学里有一个最美理论叫做‘比较优势理论’,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希望,不管你是王者还是青铜,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到社会分工之中。如果你觉得组织能力强,就当组织者,如果你觉得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比较强,那就当科研人才。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当我们共同为社会添砖加瓦之后再做一个‘帕累托改进’。服务社会,需要把经济学科学好,理解好,经济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论和工具,可以渗透到任何一个学科中,提升自身认知,当我们的个人能力变强之后,无论去哪个领域都大有裨益。”

奋斗恰如歌,薪火相传

对于今后的生活,张老师说:“我想继续教书育人,做好科学研究,好好生活,然后好好和年轻人多交流,多沟通。”

对我们这些后辈,张老师鼓励我们:“‘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希望我们都能够坚持长期主义,坚持厚积薄发。”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张阳阳老师在科研中不断流出源头活水,无论是四年的沉淀还是三年的潜心研究,她都以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在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她也能沉淀下来。张老师是时代建设者之一,是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缩影,关注社会,热爱科学,严谨踏实,她相信,待到柳暗花明时定会又见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