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世家 | 三代人坚守讲台,诠释“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

发布者:余璐尧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1063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师队伍中

有一个特别的家庭

一家几代人坚守三尺讲台

矢志育人

用一腔教育热情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


家庭档案

李媛媛,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讲师

父:李辉利,暨南大学附属中学首任校长,退休

母:马苏苏,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退休

外祖父:马殊,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已故


李媛媛一家


说起经济学院哪位老师与暨南大学的渊源深,那一定要提及李媛媛。

作为经济学院最有趣、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她的成长经历与暨南园密不可分。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自祖辈起,家里便都是老师。其外祖父是暨南大学复办后经济学院的首届党委书记,父亲是暨南大学附属中学的首任校长,母亲则是暨南大学新闻系的教授。

自记事起,家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深深触动了李媛媛的心灵。家庭氛围的感染之下,她的心中逐渐萌发了“教书育人”的初心。


李辉利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暨南大学老一辈教职工中,李媛媛的父亲李辉利的故事并不陌生。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李辉利,是暨南大学附属中学首任校长。

从教40余年,他是学生们眼中诙谐幽默的“全科老师”,是老师们心中任劳任怨的老领导,是家长们口中廉洁公正的好校长


李辉利在暨大附中


1959年,李辉利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直接留在广州做一名中学教师。但他将机会让了出来,主动申请到最落后、最贫困地区支援,他说:“去到越艰苦的地方越光荣。”

李辉利去到的海南省昌江县海尾中学创办于1956年,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几间破旧的茅草屋搭成了课室,断电的时候只能点煤油灯。然而,教学环境的简陋丝毫不影响李辉利的教学热情。

作为学校仅有的几个大学毕业生,为了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便做起了“全科教师”。凡是没有老师的课他都教,除了自己主修的生物外,还担起了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那时,李辉利每月的工资60几块钱,但生活过的十分朴素,除了寄回老家给年迈的父母外,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学生身上。看到有学生因为交不起课本费、学杂费而辍学,他就自掏腰包供贫困生读书。学生牙齿痛,他就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自己搭配中草药来给学生止痛。


李辉利在写黑板报


据李媛媛的母亲马苏苏回忆:“他一直是一个简朴的人,从不为自己买任何东西。但从参加工作到1975年我们结婚,近20年的时间里,他全身上下只有50块钱。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宿舍里连一条棉被都没有,蚊帐也是烂的,席子中间破了一个大洞,没有枕头就枕着几间破衣服睡觉。他的心呀,全在学生那里。


李辉利在写教案


创办暨南大学附属中学之前,暨大教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一直是校领导的一块心病。“那时的小孩子很可怜,当时暨大只有一个附小,毕业后他们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去读中学,长期没有家长管教,很多学生都学坏了。”李媛媛的母亲马苏苏说道。

1983年,暨大附中创立,李辉利担任首任校长。创办之初,学校只有8个老师,两个班,教室也是破旧的仓库改造的。当时,一听说要办附中,好多学生赶回来。一年的时间,暨大附中就获得广州市英语竞赛第一名。第一届毕业班86名学生,有一半学生考上重点中学。


李辉利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那些年,父亲一心在学校。早上六点多就去上班,每天很晚才回来,家里大小事务都是母亲来管理。还有一些淘气的学生经常惹事,我们家的电话经常是一天到晚响个不停,有时候半夜听到电话声,父亲就会紧张,手都在抖。”李媛媛说道。


马苏苏 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李媛媛的母亲马苏苏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里。之所以取名叫苏苏,第一个苏是为了纪念为她接生的苏联医生,第二苏是因为父亲是广东台山人,苏是广东话里新生儿的意思,代表是广东人。由于父母参加革命,马苏苏是在奔波与战火中长大的。1962年,她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辗转来到李媛媛父亲李辉利所在的海南省昌江县海尾中学教书,当时学校的教学条件极其艰苦,她是唯一的女教师。1979年,广东省妇女联合会为表彰她为海南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授予其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马苏苏在新疆乌鲁木齐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里(一排右4


19805月,马苏苏进入暨南大学新闻系任教,她所讲授的《基础写作》《外国文学》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外国文学,每次上课,诺大的阶梯教室里坐无缺席,新闻系、中文系甚至是法语系大三、大四的学生都来旁听


马苏苏获得省三八红旗手、校“十佳授课教师”等荣誉


马苏苏从古希腊文学讲到十九世纪末期的外国文学。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趣味性,她搜集《阿娜卡列尼娜》《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经典剧目的录像带给学生播放,那个信息不畅通的年代,对于每天面对课本的学生来说,能看上一场戏剧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同时,她也会在课堂上大段大段地朗诵希腊文学戏剧里面的经典片段,感动之时不禁流下眼泪。1996年,因课堂教学质量优秀,马苏苏荣获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称号。


马苏苏与学生们(左1

马苏苏与学生讨论问题(左2


除了任授课教师外,马苏苏还担任1980届、1981届新闻系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们眼中,马老师是严格且负责的,她就像宿舍里的准点闹钟,每天六点半叫学生们起床。她总是不知疲倦,每天坚持不懈出早操,教室里总能看到她听课的身影。


学生写给马苏苏的信


马苏苏对语言的天赋、对外国文学的热爱也在无形中熏陶着女儿李媛媛。“小学三年级家里有了电视后,母亲经常会看外语频道,看外国电影。一开始我看不懂,后面逐渐也能听明白了。”李媛媛说道。1996年,作为广州市的高考外语类状元,媛媛老师顺利考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并在此依次完成了她硕士、博士的学习生涯。由于英语水平极其优秀,媛媛老师的托福成绩拿到了满分,GRE成绩也高达2300分,这些优异的成绩为她后续开设全英授课的教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暨南园是李媛媛成长的“见证者”,见证了其从学生时代的“求知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人”。由于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在李媛媛看来,“寓教于乐”是调动积极性和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方式。在她的课堂上,从不缺少欢声笑语,学生们都称她为“哇哈哈”老师。虽然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但是李媛媛的教学态度严谨、教学作风精益求精。由于她的课堂涉及到许多案例分析,所以一旦所选案例出现更新、变化,她都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研究、修改。课堂之余,如果有了新的想法,她也会在第一时间加入教案中。

2003年入职以来,李媛媛相继教授了政治经济学济学原理、制度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工程预算、项目策划与投资分析、国际经济学、宏观微观经济学等课程,教学评估分均为90分以上,依次获得了2011年、2014年、2017年以及2020年的经济学院的十佳授课教师奖励;其全英授课的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多年获得国际学院教学评估前十名,并于2011年获得暨南大学全英教学竞赛一等奖;2016年赴英参加暨南大学与伯明翰大学短期进修项目;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6项,参与研究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市级课题4项。


马殊 | 峥嵘岁月留讲台

1916年,李媛媛的外祖父马殊出生于广东台山。1938年,他在广州大学数学系读大学二年级。抗日战争爆发后,22岁的他抱着一腔热血,与几位同窗好友从广东背着被子一路长途跋涉走到了延安参加革命。

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后,由于文笔突出,马殊曾在《新疆日报》担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次年恢复设立经济系,马殊担任暨大经济系系主任。

在任期间,他服务学校,心系学生,带领学生劳动、实习,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帮助。为了改善暨大的校园环境,他带领调干生们挖明湖。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许多华侨学生吃不上饭,他就联系当时自己熟络的新会县的领导干部,为贫困生供应粮食、猪肉等。

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当时的副书记、副校长梁奇达邀请马殊担任暨大办公室主任。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经济学院,马殊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在任期间,他主讲《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经济学》等课程,直到退休。


李媛媛一家


李媛媛从小在外祖父身旁,听他讲述革命的故事,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她。除了在讲台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她还心系社会、奉献爱心。

李媛媛一直是同学们眼中的“热血教师”,疫情期间,她积极利用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关注并转发最新的疫情动态、帮助志愿组织招募志愿者、筹集募捐抗疫资金。“很燃很热血!”学生们这样评价她,也被她的精神所感染,努力成为一个拥有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