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链成串”打造城市创新集群!经济学院谢宝剑教授谈粤港澳大湾区这两年...

发布者:余璐尧发布时间:2021-03-14浏览次数:224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空立体交通已基本成网,区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规则衔接不断推进,要素流动水平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18日,《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号正式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的“一号文”,该方案围绕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做了具体部署,提出争取国家支持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在人才管理改革、人才要素流动、人才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改革试验等。

实际上,不唯人才特区,《规划纲要》发布两年间,大湾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地规则衔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多个方面可谓全面开花。自中央到广东,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大湾区城市加速融合发展,一个世界级活力湾区已显现雏形。


重大科创设施“串珠成链”

《规划纲要》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年间,从国家到地方都推出了一系列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力图打破创新壁垒。

 “科技创新是《规划纲要》中出现的高频词。”谢宝剑教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广东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上陆续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搭建起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尤其在粤港澳协作共建大湾区创新平台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港澳长期以来在高校、科研等基础研发方面拥有优势,广州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深圳则拥有完善的科创产业链条,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承担着大湾区创新驱动的“引擎”功能。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一定要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规则接轨,尤其是在创新人才出入境、科研仪器设备进出口、实验样本样品便利通关、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逐条梳理,推进重大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构建大湾区自主创新体系。”谢教授说。


而广东此前也提出要——

-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

-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

-加快建设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

-做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

-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

-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开工建设

-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串珠成链。


据不完全统计:

· 广东先后完成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

· 吸引8家香港科研机构

· 41位港澳科学家合作

· 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新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 开工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学校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过去三年一直位列全球创新集群第二的“深圳—香港”创新集群调整成了“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

 “深港穗”创新集群首次出现,而广州的加入进一步巩固了原先“深港”创新集群全球排名第2的位置,仍仅次于“东京-横滨”创新集群。



消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