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杰:菜市场转型可瞄准目标群体,建立情感联系

发布者:余璐尧发布时间:2021-02-28浏览次数:67


移动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科技的快速迭代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迁,它不仅发生在智慧城市、出行、通讯等领域,即使是被认为最传统的消费领域,比如买菜,其行为方式也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而今年疫情的发生又让变化进一步加速。
广州市肉菜市场协会最近向媒体透露,广州共有菜市场620余家,每年会有5家左右的菜市场消失;另一方面,则是电商超市和社区商超的异军突起,菜市场这个过去市民几乎每天都要逛的地方,不经意间发生着角色变换。而在广州,不仅仅是农林下路菜市场,其他一些广州菜市场也正或多或少地悄然发生着变迁转型。(点击链接阅读深度报道:变迁的广州菜市场

对于未来的菜市场形态,我们采访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武文杰教授。

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武文杰看来,不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而言,菜市场的形态也都未必走向消亡。 武文杰教授称:

 “从短期来看,就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而言,传统农贸市场仍然占据着居民生鲜消费的很大比重,尤其是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群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在距离家比较近的菜市场采购食材。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观念认为菜市场代表着新鲜、便宜、可挑选、可议价、离家近等优势,另一方面菜市场也代表着一种市井文化,是老一辈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居民和城市之间某种情感上的纽带。所以说虽然大型超市,包括一些生鲜类超市在商品种类、价格、配送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菜市场。从长期看,菜市场也未必会消亡,因为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情况不同,因此未来菜市场的变迁主要还是要看这个行业转型的成功与否,更多变化可能是体现在菜市场的空间布局、体量大小和存在形式等方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菜市场的业态格局依旧受到较大的影响。武文杰教授表示,目前传统菜市场不论从商品质量、价格、环境、便利性等各方面讲,都未必具有优势,但影响其生存的最根本原因是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尤其在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会让传统菜市场的受众和需求变少,因此菜市场的升级改造非常必要。另一方面要尽量弥补传统农贸市场的短板,实行规范化管理,优化购物环境,丰富商品种类,打造新型的农贸市场。另外,年轻群体的加入也是必要的,因为年轻人可以将更多现代的元素引入传统行业,激发传统行业的创新活力。”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蔡凌跃



来源:大洋网2020-11-11   

原文链接:https://news.dayoo.com/gzrbyc/202011/11/158752_53644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