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外引内合,破解中山“小”困局

发布者:余璐尧发布时间:2021-02-26浏览次数:50

 

 “中山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资源土地短缺、创新不足、动力衰竭。想重振虎威,首先要有大格局、大思维、大智慧。小修小补、小打小闹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恩1121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山需要深度对接粤港澳台的优势资源,同时进行自身资源的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深度对接粤港澳台的优势资源

 ◎记者:中山在改革开放初就大力吸引港澳投资的“三来一补”企业,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为后来成为广东“四小虎”奠定了基础。如今,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中山如何深度对接“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充分发挥“中山所能”呢?

 ●陈恩:港澳投资目前不再仅限广东,已更多转移向内陆省份。但转移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简单生产线,核心技术或总部很多还在广东。中山因地理、历史、人文等自身条件,吸引港澳投资不难。在现在的重点可能不是向港澳的生产型企业进行招商引资,而是要引进他们的科研团体等机构进行合作。

深圳、香港的科技研发力量一直很强,澳门近年来也大力投入高校建设和科技研发。以前大家都觉得澳门只有娱乐业,但我近期在做澳门创新科技发展的课题,发现他们这几年的科研实力提升很快。现在澳门也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但因土地有限,有些成果难以转化。他们与珠海横琴合作搞中医药科技园,就是希望将一些成果落地转化。

除了港澳,台湾的现代农业等方面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如他们的鲜花、农产品种植等技术都可以引进。中山想重振虎威,现在借助的外力应该扩展为“深港澳台”,借助地域优势,通过共建合作产业园等方式,与他们的科研团体合作,助其成果转化。

精准定位翠亨新区,打造创新高地

 ◎记者:翠亨新区是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到中山调研时强调,要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您认为在推动中山重振虎威过程中,翠亨新区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恩:中山的区位优势很明显,但这些优势都是“潜在”的,需要想办法“变现”。中山没有被定位为核心或枢纽城市,利用得好可以左右逢源,利用不到就只有“过桥”经济。翠亨新区不仅是物理上的新区,还要是经济产业的创新区、城市创新发展的高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想办法与周边的核心城市对接。中山要研究这些核心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寻找可以合作、承接、配套的内容。

对翠亨新区的定位要精准,不仅是经济产业要做好定位,还需要在历史文化、创新模式等各方面都做好思考。例如营商环境要想办法创新,打造成在珠三角中先进的模式,建立一套能让投资经商的企业可预期、透明、便捷的办事流程。又例如华侨文化的打造,中山有着众多的海外华侨乡亲作基础。我从现在的资料上看到的翠亨新区面积还不算大,要成为城市创新的高地,在地理和物理空间上都要延伸,要融入更多创新模式,才能与周边的枢纽经济对接,真正建设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进一步整合资源破解“小”困局

 ◎记者:您曾列举中山面临的多种问题,当中部分可概括为“小”,如土地面积小、人口数量小、镇区小、规模小等。1988年中山升级为地级市,但下面没有设立区县,由市直接管到镇,这曾是中山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后来又出现了资源分散、镇区之间恶性竞争等负面影响。前几年中山开始推进组团式发展,试图破解这方面的难题。您对中山在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方面有些什么建议?

 ●陈恩:中山目前有25个镇(区),每个镇的面积和资源都不多,却又什么都要配套齐全,这种行政旧格局导致一些资源浪费或难以发挥大效益。中山在资源整合方面需要大破大立,重构重整,比如可以考虑适当撤镇、并村、建区等。

资源整合的作用,首先是行政机构、人员编制简化、办事效率提升;其次是几个镇资源合在一起,总体统筹规划的空间多了,可按功能分片发展。在新的区域里要以城市化的思维,重构产业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公共服务等配套也能集中起来。此外,一些老村、老街区还可以通过整村改造,激发内生动力后或许还能迸发出新动力,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这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进程。

引进更多高端人才是重振虎威必由之路

 ◎记者:科技创新是重振虎威的第一动力,但中山本地缺乏高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引进高科技人才或团体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陈恩:近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增多,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和一些高校都在积极的“抢人”。这些高端人才看重的除了高薪资,还有工作的环境、团队、子女教育等。中山本身有着众多海外华侨资源,可以吸引这些海外人才。同时,想要抢到人、留住人,还要有大格局。如引入名校合作办学,建中山的“大学城”。增加研发投入、科研机构落户中山、引入高端人才、提升高等教育,这也是中山经济重振的必由之路。

陈慧 孙俊军 责任编辑:胡慧


来源:中山日报 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