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人”的宝藏学生与“未来金融家”

发布者:余璐尧发布时间:2021-01-16浏览次数:454


        “上这个班的课,课间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位金融系老师如此笑着“抱怨”。这个班学生的“缠劲”是出了名的。

        老师嘴上“抱怨”,其实内心喜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金融系主任蒋海教授感慨道:“任教二十余年,这种感觉又回来了!”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课上与老师积极互动,回答问题,及时反映知识的理解吸收情况,下课抓着老师问问题,不仅是上课的内容还有许多自己延伸的内容。”课上课后,学生把老师“缠”得脱不开身。

        老师们口中“抱怨”的这个班究竟是什么班?答案就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未来金融家”创新班。

        创新班自2017年开始创建,金融系投入最精英的师资“一对一”配备学术导师,三期共60余名学生共斩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美国数学建模比赛和挑战杯等各类项目和竞赛奖励204项,首届创新班毕业生有12人进入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香港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5人进入国内知名企业工作且表现出色。第二届创新班(2017级)的部分学生已获得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保研名额。

 

呵护“宝藏”学生学术理想

         “金融系有着最优质的生源,他们学有余力又有学术追求,我们初衷就是要呵护这些学术梦想的‘种子’长成大树。”谈到创办创新班的初衷,刚刚荣获首届暨南大学“十佳优秀教师”的金融学系副系主任陈少凌老师表示。

        确实,金融系不乏“尖子生”,比如2016级,全校所招学生中理科第一名和文科第二名都在金融学系。面对有学术热情的同学们,老师们决心全力将他们培养成才。2017年,恰逢暨南大学教学改革,孵化项目“未来金融家”在学校立项、资助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之旅”正式启程。

        自2017年创建以来,创新班已运行三年,三届累计招生60人,他们被按照国内外名校硕士生项目的招生需求量身打造,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潜质的“未来金融家”。

        学生从一年级全日制本科学生中以“学科基础能力+面试”方式选拔,专家组将综合素质作为主要选拔因素,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富有学术潜质和思辨精神的科研型创新人才和有志于投身金融业的优秀人才,培养过程中允许淘汰和补充遴选。日常管理上,创新班的学生不脱离原来的年级和班级,但额外配备班主任。

        2017级创新班的班主任林智韬老师介绍,“报名创新班的同学对于自身有着很高的要求和清晰的未来方向,创新班并不是只选拔绩点高的学生,也有一些绩点很高的学生由于个人选择和畏惧课程难度并没有报名创新班。”因此,进入创新班磨砺自己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自推意向强、学术积极性高和不畏挑战的学生。这种大胆的选拔模式从一开始锁定了学生后续科研的培养资格与配套资源。

        用一流的师资打造一流的课程。9位正教授、6位学科带头人、2位省部级教学名师、4位校级教学名师以及10位毕业于美、英、日、欧等海外名校的青年博士为创新班授课。

        创新班参考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金融学培养方案和知名高校硕士项目招生选拔学生的标准为基础构建的课程,难度和挑战性可想而知。但是课程难度的拔高和学术成果的高标准要求,不仅没有使学生们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许多受访学生都曾异口同声地说道:“尽管加入创新班意味着更大的学习难度和压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绩点,但是有很多收获是用绩点无法衡量的。”

        叶婧怡是创新班的首批学员,现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创新班小班制的课堂环境、更高难度和深度的专业学习以及与高水平导师交流的机会,无不让我受益良多,可以说我最终得以成功保研到香港中文大学与创新班的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是金融创新班很好地帮助我弥补了学术造诣上的不足,结合我的实习经历带来的实践能力让我得到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夏令营的机会。另一方面,十分巧合的是,我在夏令营期间碰到的一道学术问题正好可以用创新班中所额外学到的《博弈论》的知识来解决,得益于此我才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了保研资格。”

        “创新班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他们有实力也有冲劲,我希望能为他们争取到更多资源。”蒋海教授表示,希望在将来能够为创新班搭建更多的升学平台,争取更多的保研名额,建立与国外知名院校的合作项目,让这群充满热情和力量的学生心无旁骛的钻研学习。

  

  

陈鹏老师给2018级创新班同学上计量经济学课

 

 “缠人”的学生给了老师无限的欣喜

        创新班班主任陈旺老师说,任课老师都反映在创新班上课是一种享受,时间仿佛过得更快。同学们的感受其实也一样,课堂上和老师的交流互动很多,上课效率很高,三分钟当六分钟用。这种师生积极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让蒋海副院长非常感动:“是时候让这种景象回归课堂了。”

        2017级创新班学生周秀娟正在积极准备考研,而选择读研这条路正是受到了金融数学课程宋濠章老师的启发。“在课上课下与老师的交流中,宋老师发现我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说我有搞学术研究的潜质。”她表示正是在宋老师的鼓励下,结合各方面的考虑,她下定了继续走学术道路的决心。

        在创新班良好学术氛围的带动下,学生对参加学术活动表现得非常踊跃。到目前为止,三届创新班学生已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瞩目的学术成果,包括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1项,校级3项),6项挑战杯立项以及各类学术竞赛十余项成果。其中共30人次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并立项,2016级已立项人数10人。挑战杯方面,已有12名学生成功立项,并有17人在各类学术竞赛中获奖。

        除了知识和学习方法方面的交流,创新班学生们还会积极向导师或是任课老师寻求升学、就业选择上的建议。陈旺老师说自己就经常遇到学生询问升学方面的问题,每到这个时候,陈旺老师都会十分谨慎,“因为想到有可能自己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学生的升学选择,甚至有可能改变学生未来的成长轨迹,觉得自己责任很大,会很慎重。记得有一次学生问我关于英国高校选择的问题,而我是日本留学背景,对英国高校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当时特地请教了有英国留学经历的老师。”

        已经入职央企担任财务工作的2016级龚炜珺同学说道:“我认为创新班这一办学举措是非常好的,对于我这样的第一届创新班成员来说,尽管创新班有着尚不成熟的地方,但小班制的教学规模、导师制的交流方式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带来的益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尽管我后来没有走上学术科研道路,但当我踏入职场我才发现,金融创新班所带给我的收益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帮助我走得更远。”

  

2017级创新班学生张红花参加全国经管类本科生论文研讨会

  

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金融家

        创新班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师生交流的一点一滴上,融入在课程学习、项目指导和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思政指导下的专业教育为专业学习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增强了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专业学习中的思政渗透打破大学思政的“孤岛效应”,让思政教育换发新的活力;创新班专业思政下的培养模式培育出的将是一批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的未来金融家。

         “知识的传授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老师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与学生交流将经验和自己的感悟想法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引领作用。”蒋海副院长认为老师的职责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和思想观念则是之后学术研究和科学探索的基石。因此为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班以专业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培养有格局、有担当的新时代金融家。

         “老师们教授的知识总是现实又有用的。”同学们表示几乎每一位创新班任课老师都会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以实例育人。蒋海副院长谈到自己在教授信息经济学课程时,会结合当下的社会问题讲述学科前沿内容,比如在讲解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关系时会谈到贪污腐败的党政问题,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发现和思考更多社会现象和问题。

        很多创新班学生都谈到自己正是在课程老师的启发下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周秀娟同学表示,在陈创练老师的“货币金融学”课程上,陈老师经常结合当下实际做一些分析,比如自己的大创课题“降准政策与银行的企业信贷”就是在老师讲述国家当下财政货币政策时受到的启发。黄雯瑜同学现在与信科院进行的跨专业合作项目就是受到了“机器学习”课程戴天仕老师的启发,从而探索大数据时代下的金融变革。

这种专业与思政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学术研究方向产生影响,还会对学生在担负青年责任起引导作用。黄雯瑜还谈到,在上“金融机构”专业选修课的时候,老师会讲解中国当下金融系统的运转、现存的问题,同学们感受到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会思考自己在民族复兴的使命上能起到什么作用。

 

 

本科生的学术之火从这里“燎原”

        创新班学习氛围的感染力不只限于班级一隅,对整个金融学系甚至是整个学院的教学和学风建设都产生了极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林智韬老师表示,搭建创新班这样一个平台增加了学生们获取更多学习资源的途径,而这些资源不只是针对创新班学生,对其他学生也是一样的。学术项目和比赛就是最好的“纽带”。  

        2017级卓琪同学在大一时就组建了团队,参加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创新创业大赛,获优胜奖;2019年作为领队开展农村电商的实地调研,获暨南大学第四届大学生调研大赛一等奖,同时获得挑战杯立项;今年,卓琪同学参加大学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立项。她表示,团队中加入了许多非创新班同学,大家互助交流,集思广益,创新班同学更早接触学术资源,其他同学也提出很多新奇的点子,各挥所长,都受益良多。

2018级的黄雯瑜同学与11位金融学系的同学(其中7位来自非创新班)共同合作完成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且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调研报告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百篇优秀调研报告,黄雯瑜同学获评校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其所在的“融汇远航”大湾区建设调研团也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获评校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除了跨班、跨系合作项目,金融创新班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也激发其同学们跨学科合作项目的热情。今年,黄雯瑜同学正在进行的项目,便是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合作,探索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融入到金融领域的途径。

  

宋濠章老师带领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

  

        创新班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有省级以上的学术或者比赛成果,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们不仅没有畏难,反而被激起了“激流勇进”的勇气。蒋海副院长表示,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超额完成任务。创新班学生积极申请项目的同时,一方面带动了其他同学参赛立项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在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将自己所学传递给他人。

        创新班学生不仅可以在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上影响和帮助其他同学,自身的成长发展轨迹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比如在创新创业和职业发展规划上,成为班外学生和相关专业同学的重要参考借鉴依据。随着2016级第一届学生以优异的成果毕业,创新班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同学想要加入创新班。三年间创新班报名学生人数分别为34名、41名和49名,逐年提高,其中2017级41名学生占内招班总人数89.13%,标杆效应的良性循环可见一斑。

  


 
赴香港高校访问

  

        蒋海副院长表示,创新班是一个成功的教学试点,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起到改革示范作用。一方面,为经济学院其他系,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外招生相对较多的专业提供管理模式改革上的借鉴。另一方面,为整个学院甚至是其他学院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范例。当谈及创新班后续发展上,蒋院长谈到:“后续会扩大规模,现在一届是20个学生,之后可能会扩大到40个甚至更多,希望利用创新班的带动作用,提高整个金融学系的教学水平,既而推广到全院。”



林智韬老师带领2017级创新班学生参观东涌数据中心

  

  

创新班的师生小故事

         “我的第一届创新班学生汪澜同学在本科期间便在《国际金融研究》期刊发表了论文,这群学生都是宝藏,是重要的科研生力军。”担任了三届创新班学生导师的陈旺老师对这些学生信心满满:“要是给予足够‘养分’,学生出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平,这得益于其背后的“一对一学术导师制”: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位高水平学术导师,直接接触高水平学术资源。

        一方面,导师帮助学生构建适合其兴趣和特长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指导其设计未来的研究道路,激发学生创新思考、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或实践项目,比如提前参加导师门下的研究生研讨会,阅读相关论文,然后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开展小研究,从而拥有发表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等多渠道的机会。

        陈旺老师表示,自己刚开始指导创新班学生做科研也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因为发现刚进来的本科生缺乏计量统计的基础,所以在指导汪澜同学时,一开始会侧重于计量能力的培养,先让汪澜自主学习计量相关知识,每周给学生面对面答疑一次,而这种交流不只是知识层面,还会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习方法的建议指导。当他发现汪澜学习上积极性很高,但是计量问题钻研得不够深时,他会让汪澜慢下来,告诉她说“你要问自己学会多少,而不是学了多少。”慢慢地,汪澜将自己的进度放慢,她将一本对于本科生来说生涩难懂的计量书啃了下来,为之后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计量基础;而后,汪澜凭借自己优秀的学术成果通过厦门大学夏令营,成功保研。

        陈旺老师表示,学生在学术方面极大的兴趣和需求以及相匹配的学习能力,再加上好的指导,优质学术成果的诞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陈旺老师现在指导的2019级学生潘红同学在数据的搜集处理和每周的例行汇报上始终充满热情和自信,也深深感染了陈老师,他坚信学生论文发表的期刊会有更高的定位。

  


2019级创新班学术潘红参加挑战杯院赛答辩

  

        一对一导师制让创新班同学有了更多与高水平导师交流学习的机会,是他们科研生涯的重要启蒙。已经拿到香港大学offer的2017级创新班学生陈政法说:“2018年11月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当时的我正在全力备战‘挑战杯’的比赛论文,但在一些研究的关键点和论文的撰写上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陷入了瓶颈期。林智韬老师主动提出指导我的论文。于是我马上前往石牌校区找到了林老师,林老师十分耐心地陪着我修改论文,从下午两三点一直到晚上很晚很晚,还请我吃晚饭。这让为了论文焦头烂额的我十分感动,我能在‘挑战杯’上取得好成绩与林老师的指导分不开的。”

  


采访2017级创新班学生陈政法

  

文案:徐陶陶、鲁青霞、谢浩亮、欧阳雨露、方家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