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港澳经济研究高峰论坛(2020)在暨南大学举办

发布者:余璐尧发布时间:2020-10-15浏览次数:1190

        10月13日,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主办,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暨南企业发展智库联合承办的“特区港澳经济研究高峰论坛(2020)”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举行。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上海社科院、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等研究机构的学者围绕“特区40周年发展”的主题开展研讨。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在致辞中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介绍了暨南大学和经济学院的概况。他表示,暨南大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强特色、上水平、擦亮百年侨校的金字招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把暨南大学办的更好。

  

孙彧副书记致辞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副所长何德龙回顾了经济特区建设的40年发展历程,指出未来经济特区和广东省全面深化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高水平治理、更高质量发展,都必将为港澳独特优势继续发挥,为港澳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舞台,粤港澳有机会形成新的相互支撑、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何德龙副所长致辞

        经济学院院长冯帅章教授表示,现在做特区与港澳的研究正当其时,经济学院,特别是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在政策研究方面承担了大量重要的工作,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港澳和大湾区的发展方面提供智力支撑。

  

冯帅章院长

        与会学者围绕“特区发展经验与模式研究”、“特区产业发展研究”、“特区发展新动能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挑战研究”、“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总规划师、中规院粤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迎雪首先回顾了深圳特区40年发展历程,以及深港互动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剖析深港目前各自的优势和短板,探讨深港如何合作才能共同引领未来湾区的发展等问题。赵迎雪认为,深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全球化格局更需要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共赢承担区域责任,践行国家使命。

  

赵迎雪副总规划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副研究员从哲学、方法论、比较学的角度,分析了经济特区的“特”与“不特”。并以深圳为例,分析了经济特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理念、认知、政策、实践的创新与突破,以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于深圳发展的支持效应和“倒逼”机制。认为经济特区的本质是开放,在我国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深圳经济特区应继续以特别之为,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张玉阁所长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教授从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出发,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研究背景,结合港澳经济转型历程,分析了港澳在双循环格局中角色。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国家双循环格局中做出更大贡献,一是要利用好港澳的特色资源以及优势,在更高的水平去进行开放,同时更好的利用内需的大市场,构建全产业链,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增长极带动更大区域的循环;二是加强湾区内部城市间的产业联系,实现协同发展。

  

钟韵所长

        研讨环节,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江曼琦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离不开规划,离不开政策,也离不开实践者。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磊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区域治理需要加快多元文化融合,增强文化自信。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覃成林教授提出通过创新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参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倪外副研究员提出,长三角和粤港澳之间的发展模式各具特点,能代表中国区域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刘筱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

  

沙发论坛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