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者相聚“云端”,共探社区规划与主观幸福感

发布者:彭梅蕾发布时间:2020-08-26浏览次数:435

    2020年7月20日至21日,由明尼苏达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曹新宇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刘晔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武文杰教授共同召集的“社区规划与主观幸福感”学术报告活动在腾讯会议云端举行。来自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哥本哈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暨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300多名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相聚“云端”,共同探讨“社区规划与主观幸福感”相关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教授申悦分享了题为: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neighborhood activity and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ies in Shanghai suburbs”的论文,申悦不仅仅探索了竞争环境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同时揭示了影响的机理。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社区会影响公众的休闲活动,休闲活动会影响公众的满意度,所以申悦认为,社区应该多一点去鼓励群众喜闻乐见的的群体活动,来增加公众的满意度。

    东北财经大学翟婧彤博士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武文杰教授团队的合作分享主题是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团队应用基于网络可达性的计算方法来测算轨道交通的可达性。在模型估计方面,团队用到的是Bayesian多级响应模型的估计方法。数据方面我们主要用到了2013年北京市的个人调查数据以及北京市的轨道交通网络数据。其结果发现:可达性提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存在一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两者之间还有一个非线性关系的存在;团队还从社会空间维度进行了异质性的分析。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志林及其博士研究生马璐瑶分享了关于公租房居民的满意度情况的研究成果。团队选取了2019年在北京五个公租房小区545个居民做的调研。其发现,在总体满意度的模型当中没有发现住房历史的作用,但是会发现住房成本对于居住满意度有一个负向的影响,也就是如果住房成本超过了30%,总体满意度会比较低。另外,居民过去搬迁的次数和满意度变化呈正相关。最后团队对此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李雁梅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Social capital as a predictor of neighborhood satisfaction: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Housing Survey National Data。李雁梅把21个社会资本的变量分为七个,社区特征提炼成五个因子,再加上一些比较典型的居民情况,还检测了一下拥有房屋的人和租房的人以及市中心和郊区,以及远郊区有没有什么区别。结果发现。社会凝聚力、信任度、宗教等跟社区满意度有联系。另外,居民本身的差异对社区的满意度不能用统一的变量来解释,对房屋的满意度是最强的对社会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变量,对社区的一些负面环境因素,也是可以减少对社区的满意度。

    中山大学刘晔教授分析了城市绿化、城市密度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刘晔用街景绿视率来测度居民绿化暴露的情况,发现容积率跟生活满意度是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的,街景绿视率跟生活满意度是呈现一个正相关的关系。而且,街景的绿化可以降低孤独感,容积率会降低社区感。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丰龙分享了题为:“Changes in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fter home reloc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Beijing, China”的论文。本文发现基本上绝大多数的人的居住迁移之后,都是一个正向的变化,不管是具体的单个值还是平均值都有比较显著的提升。

     明尼苏达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四年级博士研究生武心怡的分享关于社区环境住房条件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研究。武心怡采用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s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住房和社区对双城、广州这两个都市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在这两个地市,为什么大家对住房和社区的影响机理是不一样的;以及对于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规划当中对生活幸福感的研究,本研究能否提供一些借鉴。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董禹针对社区环境要素对于老旧社区居民满意度的不对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影响老旧社区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住房和基础设施,其次是活动空间和社区服务,再次是社区设施和社会环境。董禹根据社区环境要素的平均满意度,建议规划或者老旧社区改造的时候要优先考虑住房和基础设施有关的属性以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