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首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在我院举办,本次论坛由《经济研究》编辑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主办,旨在打造中国劳动经济问题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劳动经济学科持续快速发展,体现了主办方对中国劳动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论坛开幕式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德学教授主持,暨南大学副校长张宏教授、《经济研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郑红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韩军副教授先后致辞。张宏教授介绍了暨南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取得的相应成果,对各位与会人员的参与和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欢迎。郑红亮教授表示《经济研究》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四方合作,希望这个论坛能够持续地举办,逐步引领我国整个劳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郑红亮教授同时指出论坛的前沿不仅体现在理论方法的前沿,也体现在问题的前沿,劳动经济学不仅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研究,也应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所特有的问题进行关注,这些问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机会。赖德胜教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在劳动经济学科上取得的成就,代表北师大表态无论何时都愿意支持论坛的继续举办。韩军副教授表示本次论坛的投稿情况令人欣喜,选取的高水平文章让论坛达到了前沿标准,希望论坛能够延续召开,并且对论坛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和祝愿。
开幕式后,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院长、经济学系主任王春超教授主持上半场主题演讲。耶鲁大学的Mark Rosenzweig教授以“Are there too many farms in the worlds”为题进行演讲。文章解释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业规模之间的u型关系——随着农场规模的上升,生产率开始下降,在农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生产率开始上升。他分别从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和机器的规模效益两方面解释这一现象。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系主任张俊森教授进行了以“Twins study in economics with applications to China”为主题的演讲,介绍了双胞胎研究的三种方法,同时举例了这些方法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然后他介绍了最新的一项研究:一个人出生在干部家庭或者与干部家庭的成员结婚是否具有溢价,并探讨其代际传递、交配效应和裙带关系效应。
下半场主题演讲由《经济研究》编辑部社长张永山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实教授带来了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他以CHIP数据为基础介绍了当前中国居民收入与财产分配的主要特征。比如,中国2007-2008年开始全国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势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在缩小,而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的态势以及城镇居民消费不平等一直是在扩大等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大数据与劳动力市场分析及预测—基于CIER指数研究的思考”。他对劳动经济学中大数据的搜集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基于所采用的大数据,他构建了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从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等角度描述就业景气指数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标的动态关联性。
下午,论坛以“家庭经济”、“工资、收入与劳动力市场”、“企业与人力资本”、“人口、结构、经济增长及其它”为主题共开设七个分论坛,参会的经济学者围绕主题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首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经济系:李艺迪、吴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