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自由贸易区联动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暨大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29浏览次数:95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精神,给在新一轮发展中广东继续走在前列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11月27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承办的2017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场——“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自由贸易区联动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举行。开幕式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323学术报告厅举行,广东省社科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李翰敏,暨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黄晓燕、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作开幕式致辞。


          (图为刘金山教授致辞)

       会上,我校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副教授做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的主题报告。钟韵从理论与实际两个维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的实施机制。其在梳理大湾区四大基础特征的基础之上,以区域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整合理论和城市体系结构理论为理论支撑,分别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大湾区制度创新提出具体化的建议。其中特别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应打破“粤港”“粤澳”双合作格局,以“粤港澳”区域整体为规划建设对象,进而构建更为紧密的区域城市网络,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教授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东自贸区试验区深化发展”为题,系统地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合作面临的问题与障碍及广东自贸试验区深化发展的方向。毛艳华教授在报告中提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高水平开放的引领者和合作机制创新示范区,对于国家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指出广东自贸试验区应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突破三地在法律制度、经贸规则、要素流通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障碍和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所长丘杉教授从全球互联趋势出发,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自贸区的发展取向”的报告。丘杉所长指出互联互通是当前全球化新趋势,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应建基于全球互联和内部互联,以“互联互通”的理念重建长效机制,以“通”为基准点和定盘器,推动珠三角和港澳合作。特别是广东自贸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点,是大湾区深耕全球互联的节点、深耕全球互联创新平台、大湾区互联的区域选项,对加大国家对港澳地区发展功能输送具有重要意义。


(          图为会议现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与协同治理”,对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融合度进行了测算,提出当前大湾区发展具有稳中有升、开放创新的特征,但依然存在均衡性差、融合分化等问题。同时结合自贸区建设初衷和发展方向,提出未来大湾区应在资源要素空间重组、产业技术空间延伸、区域关系空间重构以及金融战略空间拓展四个方面推进,以增强自贸区的经济发展活力。

       在11月27日下午两场分小组学术研讨会上,参会教授、研究员以及优秀研究生代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自贸区,就“两区”各自发展的机遇、挑战、动力、定位、角色以及如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等内容展开研讨。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40余篇论文投稿,来自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财经大学、深圳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近60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图为会议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