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下午,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第161期Seminar在学院102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光荣副教授以“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带来了什么”为主题做了精彩的报告。经济学系王贤彬副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马光荣副教授投入地演讲
始于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涵盖了中国71.4%的地域以及28.8%的人口,这项规模如此大、持续时间如此长的政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马光荣副教授首先详细梳理了有关政府在工业化中的角色、区位导向政策(place based policy)等文献。在实证上,马光荣副教授采用县级层面的样本,以1999-2014年间的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基于地理距离的断点回归方法,严谨地评估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效果。研究结果发现,从1999年到2014年,西部大开发导致了西部地区GDP增长了21%,平均每年增长1.5%;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8%,平均每年增加3.1%。在西部大开发对经济要素的具体影响上,马光荣副教授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政策主要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政府预算支出以及金融贷款支持,却没有带来劳动力(特别是高技能劳动力)、技术等。
马光荣副教授的论文报告理论切入清晰,实证策略设计精巧,稳健性检验充分扎实,机制分析深入全面,在场师生被深深地吸引。讲座过程中,马光荣副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稳健性检验的细节、回归结果的经济解释以及如何发表高水平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论文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
马光荣,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8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2011年在美国杜克大学任访问学者。曾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中英文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获得洪银兴经济学奖、邓子基财经学术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