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拉开序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22浏览次数:938

      12月19日,我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与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在学院323学术报告厅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学术联系、不定期派人员互访、积极开展项目申请合作等。2017年我校将举办香港回归20周年学术研讨会,由经济学院主办,特区所等机构承办,当代中国研究所将作为协办机构,协助邀请香港方面专家学者参与本次大会并在香港学术界开展会议宣传。特区所所长钟韵副教授与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麦劲生教授代表双方单位签订了协议。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教授出席仪式。

      刘金山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的侨校特色、商科积淀以及粤港澳台经济问题研究的成果、优势。他表示,当代中国研究所是浸会大学师生从事中国研究的重要平台,经济发展和区域研究是其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加强与港澳研究机构的合作对加强我院港澳经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签订合作协议仪式后,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麦劲生教授做了题为“战后至1967年的内地与香港关系重温与展望”,经济学院原院长、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冯邦彦教授做了题为“粤港澳合作:构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的学术报告,并与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

      麦劲生认为,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国对香港长期利用并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战略定位、英国期许香港作为亚洲贸易中转点等特殊的历史条件,造就了香港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虽然英国政府在截流移民潮、军事准备、教育管理、社会控制等方面做出了诸多限制,但是内地与香港间资金、人才、企业的交流始终未曾中断,只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冯邦彦认为,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格局出现了从以大城市为基础的点式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向以全球性金融中心为龙头的圈层发展模式转变的趋势,亚太地区亟待产生一个新的顶级国际金融中心。最有潜力的核心城市是香港,与之配套的则是圈层结构则是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由于粤港澳的金融业存在着异质性,构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需要在粤港澳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下,形成以香港为龙头、以深圳、广州、澳门-横琴为主要节点、辐射海内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区域。他更进一步提出了香港、广州、深圳未来的金融发展战略定位。

      本次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及两场学术报告拉开了我校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序幕,该活动由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许志桦博士,特区所副所长谢宝剑、副所长王鹏、赖文凤、贾善铭、国贸系张珺等老师以及经济学院研究生70多人参加。

 (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