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潘士远教授谈中国的城市规模、劳动力配置与经济总量增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14浏览次数:814

      2016年12月9日下午,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第151期Seminar在学院102室举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潘士远教授从介绍、模型、实证研究、反事实检验、结论五部分阐述“中国城市规模、劳动力配置与经济总量增长”这一主题。经济学系副主任周泳宏副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潘士远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创新与中国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线城市都是国人的向往之地,不仅工资水平较高、机遇也较多,基础设施完善,但在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持续增大的情况下,“逃离北上广”这一现象被媒体广泛报道。潘士远教授以城市间工资离散度来衡量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判断城市规模是否过大或过小,恰好可以从一定的层面上解释是否应该逃离或者进入一线城市。已有的前沿文献表明,经济总量增长可以分解为TFP的变化和工资离散度的变化。基于此,潘士远教授采用中国2000-2010年266个城市的数据,在控制了受教育年限、性别、平均年龄等变量后,估计出剩余工资的离散度,进而计算出由于工资离散度的改变而导致经济总量增长的效应。同时,潘士远教授还进行了四个反事实检验。结果表明:“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2010年如果中国能达到美国的劳动力配置水平,那么中国的GDP能够增长约29%”、“在2000-2010年间,中国城市间的劳动力配置使得每年经济总量增长近1.36%”、“一线城市在2000-2010年间改善中国劳动力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结果也表明2010年一线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大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劳动力应该继续进入一线城市。

      潘士远教授的报告讲解生动有趣、例证丰富、逻辑清晰,吸引了在场师生。潘士远教授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

(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  徐文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