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下午,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第147期在学院102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邢春冰教授做了题为“工资增长、工资不平等和结构变化:基于1995-2013年中国城镇的实证证据”的报告。上海财经大学李楠教授就其研究领域做了主题为“为何中国成为以汉族为主的国家?——基于地理因素与政治整合的考察”的报告。经济学系王贤彬副教授主持报告会。
邢春冰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城乡移民、工资结构、人力资本。邢春冰教授从研究动机、背景和文献、数据、实证分析、结论五部分来阐述“工资增长、工资不平等和结构变化:基于1995-2013年中国城镇的实证证据”这一主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之间的不平等加剧了总体收入不平等,而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城镇职工而言,工资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因此考察工资不平等和工资结构变化将有利于解释收入不平等现象。为了考察城镇工资不平等现象,邢春冰教授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采用1995、2002、2007、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的数据,以职工年薪的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受教育年限、工作经历、工作经历的二次项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了性别、省份、职业等控制变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995年至2013年城镇工资不平等程度上升”、“人力资本和区域差距是加剧整体工资不平等的主要途径”、“受教育回报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显著上升,在2007年后仍保持较高水平,并且地区之间回报差距较大”、“价格效应主导着工资不平等的变化”。这些实证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收入不平等现象。
李楠教授的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历史计量方法及应用、历史经济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李楠教授从研究动机、假说检验、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结论五部分阐述了“为何中国成为以汉族为主的国家?——基于地理因素与政治整合的考察”这一主题。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道出了中国的民族多样性,然而中国的民族统一性令人惊奇,尽管中国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极大,但大部分居民都说着汉语,有着汉族族属,这在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属于特例。由于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历史政治整合经历丰富,这为考察民族多样性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已有的文献表明,地理环境和政治整合对民族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李楠教授根据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构建唯一县级数据库,采用计量实证方法首次从地理环境与政治整合两个方面对中国当前汉族空间地理分布进行分析。李楠教授以各县汉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比重、各县汉语人口占当地人口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耕适宜度、设郡县累计时间的对数以及两者交互项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了至汉文明起源地区地理距离、至最近陆地疆界地理距离、至最近海岸线地理距离、纬度等变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以农耕适宜度衡量的地理环境指标和以各地区设立郡县时间所衡量的政治整合指标均对当前汉族空间地理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但与地理环境相比,政治整合对汉族空间地理分布的影响更加重要,特别是政治整合可以通过水利、教育等公共物品的提供有效缓解因地理环境对汉族空间地理分布形成的消极约束”。这一实证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Diamond(1997)提出的“中国如何成为以汉族为主的国家”这一问题。
两位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主讲人简介
邢春冰,经济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劳动经济学研究所(IZA)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城乡移民、工资结构、人力资本。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s of Transition、《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李楠,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历史计量方法及应用、历史经济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在Exploration in Economic History、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经济研究》、《历史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 徐文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