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梁若冰教授谈财政激励与消失的女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1441

 

2016年11月4日下午,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第146期Seminar在学院102室举行。厦门大学梁若冰教授就其研究领域做了精彩的报告。经济学系主任王春超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梁若冰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在量化历史研究和公共政策评估,其报告的主题是“财政激励与消失的女性”。

     

梁若冰教授分问题提出、背景介绍、模型设定与数据、实证结果分析、影响途径、结论六步报告其研究成果。“生男生女都一样,不然儿子没对象”这句标语表面意思很简单,但背后却反映出中国男女性别比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称为“消失的女性”。现有的文献研究将原因归结于文化、经济、生理、政策四个方面,而梁若冰教授试图从一个新视角即政府的财政政策去解释“消失的女性”的现象,以农业税改革为外生冲击,探讨财政压力加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对居民生育行为的影响,进而解释性别比失衡的现象。梁若冰教授采用中国县级人口与税收数据,以县级地区0-4岁男女性别比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县级地区农业税规模与是否税改虚拟变量的交互项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了人口性别比,户均人口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非农人口比例、农业产值、人均GDP、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等变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2005年农业税改增大了县乡基层财政压力,使其寻找包括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等非税财源,导致居民降低生育率,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提高了男女性别比,这恰好解释了“消失的女性”的现象。

在整个报告的过程中,梁若冰教授风趣幽默,在场的师生也认真地听报告,梁若冰教授最后还认真地回答了在场师生们的提问,讲座在响亮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简介

梁若冰,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近年来,已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30多篇论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等多项基金项目,担任《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期刊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匿名评审人。目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量化历史研究与公共政策评估两个领域。

(经济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