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泽田康幸教授基于传统劳动合同的实验证据谈激励和社会偏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26浏览次数:1028

     2016年10月13日下午,经济学系第143期Seminar在学院102室举行。日本东京大学泽田康幸 (Yasuyuki Sawada)教授就其研究领域做了精彩的报告。经济学系主任王春超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泽田康幸(Yasuyuki Sawada)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其报告的主题是“激励与社会偏好:来自看似非有效的传统劳动合同的实验证据”。

 

泽田康幸 (Yasuyuki Sawada)教授做精彩报告


    泽田康幸 (Yasuyuki Sawada)教授遵循写作动机、实验设计、数据、实证分析、结论五步来报告其研究成果。泽田康幸教授的团队发现,在东南亚国家(例如,菲律宾等)的农村地区,农业劳动力雇用市场上主要采用的是固定工资。但是,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这一工资合约看似是非有效的,因为计件工资合约看上去具有更高的激励效应,而且在农业劳动力雇用市场上,雇员的工作绩效较为容易被观测和记录。为了考察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机理,泽田康幸和他的团队选择了菲律宾的两个村庄作为实验地,运用实地实验的方式,考察不同工资合约及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稻米插秧效率。该实地实验在原有的固定工资(Fixed wage)基础上,加入了基于个人表现的计件工资(Individual piece rate)以及基于团体表现的计件工资(Group piece rate)。为了获取社会偏好因素的数据,泽田康幸的团队还在两个村庄进行了实验室实验。在考察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的实证回归中,泽田康幸教授将工资合约类型、社会偏好、同伴效应、团队成员自我选择性、劳动者个人特征等作为解释变量。经实证分析得到一系列重要结论,包括“按个人计件方式来支付工资时,生产效率比固定工资和团队计件方式要高”、“采用非货币性激励能够有效缓解代理问题”、“看似低效的固定工资的方式可以结合工人的内在动机和同伴效应等因素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发现较好地增进了我们对传统劳动力市场上正式工资合约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何共同影响经济产出的理解。

     报告结束后,泽田康幸教授认真地回答师生们的提问。


    主讲人简介:泽田康幸(Yasuyuki Sawada),现任东京大学经济系教授。泽田教授于1996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粮食研究所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担任世界银行发展研究组和亚洲发展银行访问研究员,斯坦福大学和韩国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JRC副研究员,巴基斯坦发展经济研究所(PIDE)、孟加拉国发展经济研究所(BIDS)等研究机构的研究员。现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灾害经济学和随机实验。泽田教授曾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不同的政策评估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和小微企业等项目。他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个人或家庭灾后经济行为分析,以及日本金融危机后社会出现的自杀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