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下午,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学院305会议室召开。宋献中副校长、社科处黄晓燕副处长,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匡耀求教授、中山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系董玉祥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杨中艺教授、广东社会科学院赵细康副院长等领导、专家受邀参加了此次开题会。
董锁成作为此项目的专家组组长,他对项目的获批表示祝贺,并指出,本项目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项目首席专家、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捷教授汇报了项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框架及子课题构成、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等。他指出,本课题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设计一套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水和植被为研究对象),以其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补充,尽可能实现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的价值化和有偿使用,有效激励生态功能区的政府及居民保护生态环境,遏制对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费”,保证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目前课题研究进度处于文献收集和前期调研阶段,通过面上调研,深入了解了生态补偿相关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情况,接下来将初步完成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机理分析,收集数据,形成问题意识,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工作。
随后,各位专家就项目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杨中艺指出,目前生态产品的确权、定价问题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涉及政治层面和多方博弈,后续研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精准扶贫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董玉祥指出,由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种类众多,以流域和植被为主要研究对象,两者的物质载体较容易量化(水、碳汇等),主体和客体较为明确,涉及面广,但要注意二者的结合。赵细康认为,庇古税同样属于一种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征税庇古税的同时对有利益关联的一方进行补偿,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匡耀求则指出生态移民也是一种生态补偿方式,从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出发,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使他们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在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后续研究中,也应将生态移民考虑进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生态补偿方式多元化。此外,董锁成也为项目如何顺利实施出谋划策。他指出,应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在重点区域的选择上以东江流域为主,增强可操作性,弄清补偿主体和客体,财政补偿和市场补偿相结合,在补偿路径上要多元化。
最后,宋献中发表总结讲话,分享了他在生态补偿领域的见解和建议,并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学者拔冗参加此次开题报告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