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内心的声音——记201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付辉专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17浏览次数:1319

     家乡人,故土情,耳濡目染,孜孜以求遥唤未来;

    一本书,一支笔,潜心钻研,他让学术融入血液。

    人眼中的“书呆子”,内心却是无忧无虑的“野孩子”。

    理科背景的“学术男”,气质却是天马行空的“文艺诗人”。

    虽然身体瘦削,其实练就腹肌八块。

    看似“理想主义”,实则“着想长远”。

    曾经面对家庭和生活、工作和深造,一番斟酌损益,他毅然背着梦想,选择走上一条“更远的路”,只因笃信“知识改变命运”;曾经哭得一塌糊涂近似失恋,其实电话的那头,只传来一个朴素的期许“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曾经困苦,自己不以为意,乐此不疲喜得幸运眷顾,因为“那扇门朝他打开”。 

    他是暨大金融学博士付辉,走近这个人,你能真切感受他的质朴实在,以及跳动的“学术灵魂”。

     绘事后素,厚积而薄发

    付辉成长于湖北随州广水,家乡的风土人情滋养着一颗年轻的心——勤学好问、随遇而安。“每次过年回家的时候,都是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是另一种安心。”回忆家乡时,他一脸的美好与憧憬。

    “历历少年事,分明在眼前”。 六年级在校住宿,一个大队长对他影响很大,“师兄很用功,他的出现恰逢其时。我们早起同去晨读、自习等,于是我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并在进入初一后延续了这种习惯。”学习上不满足于成绩,别人玩的时间付辉就用来做功课,开启了“学霸模式”。 或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别人眼中是“书呆子”,但他不以为意,“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其实我也是喜欢捣鸟窝、偷偷游泳的‘野孩子’。”

    故土的风情也在他身上刻下烙印。家乡人对事物的追求比较直接,不会去拐弯抹角,所以付辉在做学术时喜欢追求本质的东西,“我喜欢理论研究重于实证研究,理论很难发表,但因为理论是核心的,我所要追求的。其实理论做好了,实证部分我只花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了。”家乡人执着忍耐的性格在他身上也能清晰看见。在学术界,要想有成就是需要多年的积累,这需要时间,“直到自己的成果变成了理论被广为接受,甚至成为了经典,拿到诺奖,如果我执着坚持下来,就算成功。”

     “诗意”青春生活 “幸运”学术之路

    付辉生活规律,一以贯之,但平静并不乏味,看似瘦削的他不经意间练就了令人艳羡的8块腹肌,“在学校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饶有兴致地研究论文后,到了五点就去运动出一身汗,很舒服。”

    众人眼中,他是理科背景的“学术男”,殊不知,他却有着天马行空的“文艺诗人”的气质。一场午后的夏雨,他会拿起笔写写诗,“雨霁蜂蝶群舞,叶吐珠,一缕轻风袭帘无住处。”“轻风遇知音,多情更温柔。”有同学建议付辉往这方面发展,好好研究或有一番成就,但他却说,“这是我的业余爱好,如果诗歌可以让我成名的话,我宁愿自己成名,然后让别人知道我的诗歌。”

    言及学术之路,付辉非常感激他的学术引路人——赵果庆,他的硕导,给他指明了研究方向。硕士毕业将离昆明之际,付辉在火车站打电话与硕导话别,“好好加油,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很普通的一句话,但这之于他很受用,3年的情感奔涌而出,瞬间泪湿眼底。

    在学术上,如何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付辉认为要点有三:质疑,在内心不能特别崇拜别人,可以欣赏他们的优秀之处,但决不能盲目崇拜,反要质疑他们;大量阅读,深入沉思,围绕一个问题花大量的时间去看大量的文献,下一些笨功夫;静心,读书时不能浮躁,面对一堆的文献,如果你急于一篇又一篇读下来,你读完后可能只知道别人的idea而已,就难以有创新。当你的目光集中于经典的一两篇文献时,反复阅读、不断琢磨,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那扇门朝你打开了。

    “走一些路也不能说对或者错吧,人总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的。”付辉,一个出身于乡村,成长于学术的大男孩,一直遵循着“跟着心走”的节奏,孜孜不懈地追寻着。

 


(学生记者 何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