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山: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增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9-19浏览次数:1673

    中国梦的实现,在于两个百年目标: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第一个百年目标而言,需要解决一个关键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矛盾;就第二个百年目标而言,需要寻求一个关键路径: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微观基础。

  不转型只是增长的“一锤子买卖”

  在解决这一关键矛盾和寻求关键路径的过程中,往往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增长与转型是对立的,转型必然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必须缓行转型。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为严峻的情况下,这一论调更加甚嚣尘上。

  增长与转型,到底是不是天敌?或者说,二者到底是怎样的关系?需要我们加以厘清。厘清这一问题,不能过度关注一时一隅的冲击或个案表现,而是需要回到经济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回望历史,许多国家或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陷入增长陷阱,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这背后的关键在于: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是该经济体的基础条件。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基础条件主要是该经济体的资源禀赋;在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条件还要包括动员和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这些基础条件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潜在生产能力,进而影响着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收益递减规律时刻发挥着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高速增长之后呈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就意味着高增长需要更高的基础条件作为支撑。迈向更高的基础条件,这就是转型。可以说,转型是寻求收益递增的过程,转型是寻求新的增长点的过程,转型是寻求更高增长速度的过程。

  我们可以坚定地说,增长与转型不是天敌,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增长,高速增长是为了下一个新的转型。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经历高增长之后凡是发展停滞的,都是没能及时转型或者故意延迟转型的。因此,增长与转型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如果从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看,转型是为了追寻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不转型只是增长的“一锤子买卖”。厘清增长与转型的基本规律,我们就要行动起来,因为时不我待,无谓的争议只能耗费时间。

  发展理念的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们争论增长与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问题:我们能否在工业文明框架内建设生态文明?我们能否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兼容?如何通过转型而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

  就在我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做出行动:把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消除经济活动的不良生态影响结合起来,寻求突破。生态资本化与生态贸易化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其目标是要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这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而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并最终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这一实质就是,用工业文明的办法解决生态文明的问题,实现了增长与转型的良性互动。

  寻求增长与转型的动态平衡,当前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其实,在增长与转型争议的背后,是一些人心中的“小辫子”作祟(最典型的就是GDP政绩观),或者是因为特定利益而无所作为,或者是惧怕转型风险而希望后来者承担。这就形成了合成谬误: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下去不好,但每个人都因为特定利益而不采取行动,希望别人先行动起来。

  这一争议的背后,是人们没有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寻求增长与转型的动态平衡,我们需要剪除人们心中的“小辫子”,这把唯一可行的剪刀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法不禁止即自由。这是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最大红利。

  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活力,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需求会诱发新的供给,这就是发现宏观意义上的“长尾”,呈现更大的范围经济,出现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过程,既是增长,又是转型。

  我们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规模经济,现在我们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向范围经济迈进。每一个主体闯市场的过程,会汇聚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每一个主体根据市场条件变化的自我调整,会汇聚源源不断的转型动力。

  总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会实现增长与转型的动态平衡。既要增长速度,又要转型升级。这不是梦,而是可以实现的图景。(2014年03月10日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