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节遇见暨南:一段经院岁月的回响

发布者:徐思捷发布时间:2025-09-16浏览次数:11

你是否知道

承载着千万人敬意的教师节背后

藏着一段始于暨南园的热血征程?


四十年前

一位暨南学子怀揣着

对恩师的感恩、对教育的赤诚

从这里萌发了设立尊师节的初心

他泡在图书馆翻遍典籍

走访师生凝聚共识

在演讲台上振臂高呼

更联合志同道合者组建促进会

发起跨越千里的北上宣传


今天

这位暨南学子

国际金融1981级校友

朱川

写下一篇饱含深情的文字

带我们重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见证一个节日的诞生

致敬一群理想者的坚守

 

教师节:从暨南大学出发

| 朱川

国际金融1981级校友

202596


我国教师节是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持续呼吁下,于198512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的。

作为40多年前倡议教师节大军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推进者的一员,回首往事,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初心萌发

自从1981年高考以广州市文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后,我内心充满兴奋和感激之情,总是盘算着如何报答母校华师附中老师的培育之恩,也一直对教育我成长的教师们充满敬仰之情;若没有母校教师们的兢兢业业和辛勤付出以及母校良好的教学氛围,我这位资质平平的学生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的。不久后便萌发了设立教师节的念头,这也开始了我们为建立尊师之节而奔走呐喊的三年历程。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为了确定设立教师节的可行性。我先是利用课余时间浸泡在校内外各大图书馆查阅海量资料。这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尤为耗时耗力。我研究了世界各国各种节日的起源,节日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争取设立节日的方法和过程。感觉到大多数的节日对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比如植树节的确可以鼓励动员人们植树造林,并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

同时我也评估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国家百废待兴,教育事业状况也堪忧。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中国的人均教育经费在当时联合国151个成员国中排在倒数第三。十亿人口里文盲和半文盲竟达两亿三千五百万。教师地位不高,教师的收入也排在大部分行业之末。广大教师所处的地位和待遇与他们所肩负的使命及所做的贡献极不相称。

我深刻认识到,振兴中华必须振兴教育,而振兴教育则首先要提高教师地位。而在当时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设立成本低,见效大的教师节在财政上是完全可行的。因此我更加坚信建立教师节有百利而无一害。

集思广益

有了上述查证的基础,我便开始不断在同学中间征求意见,还走访了几十位领导和教师,其中包括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碧华,暨南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刘羽一家,以及华师附中的老校长,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绝大部分的反馈意见认为设立教师节非常有意义,但也有不少人在鼓励我的同时也担心为教师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可能让人感觉对其他行业和职业不公平,不容易获得通过。

锚定目标

万事开头难,经过进一步深入的调研后,我下定决心把教师节改为尊师节,以期待获得社会更广泛的支持,更容易在国家层面获得批准;这样也更加强调树立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而非对教师的特殊待遇。于是,我开始撰文投书给媒体及有关部门,呼吁建立尊师节。

启动宣讲

1983年的秋天,适逢暨大学生会举办首届演讲比赛。比赛的组织者包括副主席卜群同学(医学82),学习部部长肖锦华同学(金融81)和副部长李琳同学(中文80)等。肖锦华 (现名萧佰佑,即当今的中国狼爸)正是我的同班同学。在肖锦华同学的热情鼓励和积极帮助下,我以倡议设立尊师节为主题在暨南大学演讲比赛中赢得第一名,并于1983年年底代表暨南大学参加了广东省高校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演讲大赛,引起热烈反响。


1983年,朱川在暨南大学学生首届演讲比赛中

以倡议设立尊师节为主题演讲,赢得第一名

广州《希望》杂志刊登了1983年朱川演讲的部分内容


成立尊师节促进会

演讲的成功使我信心倍增。打铁趁热,随后我与卜群同学(医学82)等志同道合者筹建了尊师节促进委员会。促进会邀请了老教育家,暨大退休副校长兼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王越教授,华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兼教育系主任汪德亮教授,北师大李燕杰副教授为顾问。王越副主席后来还在关键时刻为我们引荐了《光明日报》杜导正总编辑。

尊师节促进委员会的骨干成员有朱川(即我本人,金融81), 卜群同学(医学82),刘海山同学(工经82),陈锐军同学(中文82),刘立才同学(中文80),何健生同学(中文81),李劲彪同学(中文81),左青枫同学(金融81),卢军同学(金融82),连珏班同学(计统82),徐梅同学(会计83大专班)等暨大学生。其中卜群同学(医学82)是我们的中流砥柱。若没有她的热情和魄力,没有她的人脉和口才,没有她的奔波和牺牲,没有她为战友扛下来自各方的压力,尊师节促进会的工作是很难开展的。

暨大各院系还有数以百计的同学在不同阶段积极参加了尊师节促进会的活动。许多同学的名字我都已经忘记了。尚能记住姓名和系名的同学包括:李子赤(医学82)、黎坚(医学82)、肖宇(化学82),列雄彪(化学82),任京生同学(中文80),李琳同学(中文80),何龙同学(中文81),陈雾同学(中文81),陈映平(中文83),暨嘉华同学(新闻81),王景喜同学(新闻84干部专修班),冯伟翔同学(历史82),姚远同学(政经79),吴应波同学(政经83),何霖同学(会计82),罗淑贞同学(会计83),朱奇同学(会计83),梁沛霖同学(会计83),叶剑洪同学(会计83大专班),李豪明同学(金融80),陈鹭同学(金融80),曾毅生同学(金融80),陈玉娜同学(金融80),黄光同学(金融80),谭少杰同学(金融82),彭捷同学(金融82),韩泽光同学(金融83), 肖锦华同学(金融81),黄伟坚同学(金融81),朱国强同学(金融81),张志毅同学(金融81),刘易放同学(金融81),吴福源同学(金融81),程穗华同学(金融81),以及何颖勤同学(金融81)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在的国际金融81级全班同学一直都是尊师节理念的坚强后盾。他们不但是我演讲的首批观众,对演讲内容提出改进建议,而且好几位男生还多次利用周末时间骑车上白云山,为北上宣传做热身和演练。


1980级中文系刘立才同学与朱川书信讨论尊师节倡议活动命名


此外,其他大学的学生也为尊师节促进会出了不少力。比如:华南师范学院教育系82级李淑贤同学就曾利用该校图书馆为本会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中山医学院82级黄欢同学也曾安排并陪同我夜访王屏山副省长家;华南农学院82级杨晓同学还为倡议尊师节激扬文字;北京大学物理系81级谢韬同学在北京联络中央有关部委以及一些社会知名人士,为尊师节促进会北上行动搭桥铺路。

奋力推进

尊师节促进会成立后在校园内外举行了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的一项活动是1984520日在暨南大学校园举办的中国首届尊师节庆祝活动。此次520大型活动是由尊师节促进会策划,由团委(时任书记为何泰昌,副书记蒙雅森),学生会(时任主席为中文80任京生同学),学生通讯社(时任社长为医学82卜群同学,副社长为中文80刘立才同学),以及学生时事研讨会(时任会长为金融81张志毅同学)共同主办。刘立才同学代表尊师节促进会和暨大各学生社团主持了本次活动。参加盛会的约有200名广州各校师生及媒体人。集会上我们正式向全国发出了树尊师之风,立尊师之节的倡议。


80年代一般学生的家庭都不富裕

搞学生活动常常经费不足,捉襟见肘

有时不得不以特殊方式筹款

1984520日在暨大举办全国首届尊师节活动

向全国人民发出

树尊师之风,立尊师之节的倡议

图为朱川在集会上发言

520尊师节倡议活动上,同学们与老教育家,

暨大退休副校长兼省政协副主席王越(前排左一)合影

树尊师之风,立尊师之节倡议书手稿


接着我们开始联络以广东为主的全国多所高校的学生会,以及《教师报》等多家机构,争取他们的响应和联合行动。我们也印制了大量的尊师节倡议书及社会调查表,动员暑期返乡的同学在火车上以及在各自的家乡做宣传和调查。


羊城晚报关于520尊师节倡议活动的报道

社团印制了大量的尊师节倡议书及社会调查表

动员暑期返乡的同学

在火车上以及在各自的家乡做宣传和调查


北上播种

同年暑假,我们联合了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及华南师范学院等大学学生组成了尊师节促进会北上宣传队。这次北上宣传活动获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其中有广东省高教局、广东省教育工会共拨出六百元经费;河南省安阳市自行车二厂为我们提供了五辆雉鸡牌自行车,还派了一位修车师傅随队北上保驾护航。


1984年刚退休的李云揚副校长为尊师节北上宣传亲笔写介绍信


1984718日上午,暨大图书馆前,彩旗飘飘,锣鼓喧天,600多名师生和各界人士为尊师节促进会北上宣传队送行。其中许多人是来自广东省各地正在广州参加高考阅卷的大学和中学老师。暨大党委书记张德昌,刚退休的副校长李云扬,新上任的副校长李晨,工会主席陈宝安,以及新上任的学生会主席团主席肖锦华为队员们披彩戴花。肩负着南国父老的重托,携带着尊师重教的星星火种,尊师节北上宣传队启程了。


1984718日暨大校领导为尊师节促进会北上宣传队送行


宣传队由12位同学组成,5位骑自行车,7位负责打前站和后勤。兵分两路:中路10人。5位骑行壮士为:李子赤(暨大医学82)、黎坚(暨大医学82)、肖宇(暨大化学82),列雄彪(暨大化学82),和韩俊(华南工学院计算机系82);打前站后勤的7人中有5人负责中路:左青枫(暨大金融81),何霖同学(暨大会计82),李淑贤(华南师范学院教育系82), 刘彬(中山大学气象系82),魏建华(华南工学院机械系82)。途径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到达北京。东路(兼北上宣传总指挥部)则由朱川(即我本人,暨大金融81)和卜群(暨大医学82)等同学经上海,在河南与中路队员会合后赶赴北京。


1984年尊师节促进会千里骑行北上宣传活动时穿的战袍

尊师节促进会北上宣传队骑行队到达武汉长江大桥

左起:韩俊列雄彪,魏建华,肖宇,李子赤,黎坚,李淑贤,刘彬,何霖

尊师节促进会北上宣传队骑行队经过河南少林寺

左起:韩俊,何霖,列雄彪,李淑贤,肖宇,李子赤,刘彬,黎坚,左青枫


北京的地勤地接人员包括:北京大学物理系81级谢韬同学,北师大副教授李燕杰,《光明日报》总编辑杜导正,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孙军,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方明,以及北京退休老干部,原延安保育院院长,电影《啊,摇篮!》中的主人公的原型——武珍。武珍同志还提出将她自己的房子作为尊师节促进会在北京的联络站。


北京大学物理系81级谢韬同学19848月的来信,

他负责为北上宣传队在北京搭桥铺路

尊师节促进会顾问

北师大李燕杰副教授为北上宣传写的亲笔信

并与朱川合影


队员们跋涉数千里,历时近40天。沿途为尊师节宣传造势,组织座谈会、拜访各地教师、知名人士,媒体、人大代表、地方政府和教育工会,教育部,以及团中央等在京的中央部委。发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在华夏大地播撒尊师重教的种子。全国各地几十家报刊和电台电视台做了报道,其中何龙同学(暨大中文81)还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为了中国教师节的诞生》。


朱川,卜群(穿黄色战袍者),谢韬,与退休老干部,

原延安保育院院长武珍在北京

北京同学墨长江(中),王燕翔(右2)来驻地慰问宣传队员

朱川(左1),卜群(左2),和左青枫(右1

前排左起:李淑贤,刘彬,全国教育工会主席方明,

教育工会另一位干部,卜群,左青枫;

后排左起:李子赤,黎坚,朱川

韩俊,教育工会一位女干部

北京学生来驻地看望宣传队员朱川(左1

卜群(左2)和左青枫(右1

全国各地几十家报刊和电台电视台为尊师节促进会的倡议活动

做了报道。图为何龙的报告文学《为了中国教师节的诞生》


初心达成

踏过千山万水,得到了志同道合者四面八方的呼应。19841210日《光明日报》头版全文刊登了我们尊师节促进会给全国人民的倡议书《树尊师之风,立尊师之节——为在我国建立尊师节向全国人民倡议》,并在头版专题报道了同学们为此付出的努力。19841229日,《光明日报》再次在头版刊登了尊师节促进会的两篇倡议:《为在全国各地建立尊师节再次呼吁》,以及《广州尊师节促进委员会致本报总编辑的一封信》。


19841210日《光明日报》头版全文刊登尊师节促进会给全国人民的倡议书《树尊师之风,立尊师之节——为在我国建立尊师节向全国人民倡议》,并在头版专题报道暨南大学等高校学生开展各种尊师活动,倡议建立尊师节

19841229日,《光明日报》再次在头版刊登了尊师节促进会的两篇倡议:《为在全国各地建立尊师节再次呼吁》,

以及《广州尊师节促进委员会致本报总编辑的一封信》


在我们的倡议书上有这样几句激情四射的文字:

我们在找寻着,在追求着一条金色的纽带。 我们要用它将我们这些桃李和辛勤的园丁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把我们社会的现在和将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找到了这条纽带,那就是我们的尊师节!

我们在期待着,我们在盼望着,我们在呼唤着一个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尊师节的诞生……”

千呼万唤,众望所归。19851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正式通过了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提出确定每年9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在三年的奋斗过程中,先后有数以百计的暨南大学和其他学校的师生及各界人士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198577日,时任广东省省长兼暨南大学校长梁灵光

85届毕业典礼上发言点名表扬朱川并颁发证书

朱川在1988年广州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获提名候选


暨南情怀

倡议、推动和设立尊师节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20世纪80年代,在振兴中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滚滚洪流中,我们暨南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交出了漂亮的答卷。这份担当和格局也暗合了中国古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倡议教师节或尊师节并不是我们暨南大学的专利。纵观百年中国近代史,在信息相对封闭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曾经有人建议过教师节。我们倡议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局限于一纸檄文,而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主动出击,有计划地开展频繁的、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调动民意,极大限度地争取了各方支持,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时光荏苒四十载,再回首,当年暨南人这份热辣滚烫的赤诚和情怀,我想就是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和流量密码吧。


图文来源| 暨大校友会

校对| 马艺丹

责编| 郑帆 许泺怡

初审| 马艺丹

复审| 徐思捷

终审发布| 成品兴

 (来源: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